雷成明(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党支部),在MASTA项目云南楚雄选址的过程中,面对高海拔环境,克服艰难险阻,进行反复勘探与评估最终确定项目选址。MASTA所选的地点比较特殊,处于两县行政管理交界处,审批流程曲折、繁多、耗时,最终历经一年多时间完成各类审批,期间克服了疫情的影响,云南和青海两处土建部分于2023年底终于竣工完成收尾工作,确保了后续设备进场安装调试的需求。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积极发挥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耐心细致,切切实实地做实事;充分发挥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坚守岗位,始终将信念印在心中,将使命扛在肩上,将奉献落实在行动中。
张明江(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党支部),在科研岗位上,始终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和信心,刻苦钻研,不断增强科研探索创新的底气,不断增强解决科研难题的本领,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能够勇挑重担,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认真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在卫星轨道动力学、观测数据处理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具有一定显示度的科研成果,科研业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作为研究生导师和兼职思政辅导员,积极教育引导研究生锤炼品德修为、涵养高尚情操、潜心科学研究、培养综合素质,助推青年成长成材,青年思政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汪宏波(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党支部),以身作则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作为主要完成人,在某系统平台研制项目中,细致分析有关数据,编写程序并测试功能,保证运行稳定性和精度,顺利通过验收。代表单位积极参与某重大任务的前期论证,开展数值仿真和方案设计。积极在研究小组内承担软件编写任务,体系化研究时空坐标系及其转换算法,为其他模块业务奠定基础。协助支部书记加强支部建设,积极承担支部相关工作,大力宣传支部党员和研究部其他同事在重大任务一线的拼搏精神和闪光事迹,弘扬正能量,增加凝聚力。
张伟(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党支部),主要负责中国科学院观测网的运行保障工作。由于天文观测的特殊性,观测设备都是在夜间观测运行,白天进行常规的设备维护,一旦有紧急任务,需要立即响应。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弘扬“团结协作、敬业奉献、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人卫精神”。在某部举办的“天智杯”人工智能挑战赛中,负责评估软件研制工作,能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连续加班加点,对软件系统不断优化,相关工作得到了某部发来感谢信肯定表扬。
李翔(暗物质和空间天文支部),DAMPE杰出学者,在DAMPE的仪器标定、模拟、事例重建和科学数据分析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领导独立小组引入新方法完成了DAMPE首批成果“宇宙线电子能谱”的数据分析,长期领导组织DAMPE在轨模拟和伽马射线分析工作;带领数据团队在下一代空间高能望远镜的设计上深耕并取得可喜进展。担任党支部宣传委员期间,一直尽职尽责为支部广大党员服务,在支部政治学习和策划举办支部活动中发挥了重要骨干作用。
李瑛(暗物质和空间天文支部),作为“夸父一号”(ASO-S)卫星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卫星发射前后、公布卫星数据以及卫星科学成果工作中,踏实苦干,不为功名,持续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担任党支部青年委员,严以律己,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热心做好扶贫帮困工作。重视青年思政工作,加强和研究生沟通交流,妥善处理“冲突”事件,助推青年成长成材。
马鹏雄(暗物质和空间天文支部),在科研业务工作中,积极承担项目的基础标定工作,踏实肯干,不觉苦涩。本人所做的工作,对基于我国第一颗空间天文卫星悟空的数据处理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升了数据的质量,使得最终的科学结果更加精确。作为党支部组织委员,认真完成支部交办的各项工作,积极号召、组织大家参加党的各项活动,是一个踏实肯干的基层党务工作者。
袁强(暗物质和空间天文支部),带领团队紧密结合“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和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我国领衔研制并运行的大型科学装置,在宇宙线起源和传播、暗物质物理属性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突出成果。作为党支部副书记,努力做好基层党务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工作中取得成效。关心青年学生的发展,组织开展科研骨干和研究生的交流座谈,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克服研究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疑难问题。
娄铮(南极天文与射电天文支部),青海观测站总工程师,工作中积极发挥党员骨干作用,带领工程技术团队顺利完成每年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夏季维护工作,继续推进超导SIS结以及HEMT放大器备份器件的制备和采购工作,推进院修购项目“超导成像频谱仪系统升级”项目验收工作。作为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 (WFST)运维总工程师,积极发挥核心和中坚力量,冲在一线,带领运维团队开展望远镜运维工作,参与望远镜所内装调、出所验收、现场装调等重要工程阶段、顺利完成望远镜首光任务。
杨戟(南极天文与射电天文支部),完成了13.7m毫米波望远镜系列技术升级及新方法应用。提出多谱线接收原理,研制完成3毫米波段多谱线系统并投入观测应用。主持设计研制了中国首台亚毫米波天文望远镜“移动式亚毫米波望远镜"。牵头研制了国际首台边带分离多波束接收机“超导成像频谱仪”并投入天文应用。发起“银河画卷巡天”科学计划,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他是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他培养和带出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形成多代学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始终保持那份担当和初心,将责任扛在肩上,绘制“银河画卷”。
林镇辉(南极天文与射电天文支部),林镇辉同志多次前往青藏高原进行亚毫米波台址的踏勘,足迹遍历西藏、青海省海西州等多个高海拔地区。在无人区开展亚毫米波天文台址踏勘时,常因道路险峻,面临陷车、翻车的风险,而在荒芜之地风餐露宿已是常态。他率队进驻雪山牧场候选台址,连续12天居住生活在无人区,工作在观测一线,并带头在4800米高原上多个通宵达旦奋战,理顺了新研制设备各项观测性能,成功实现我国迄今最高频率的自主亚毫米波天文观测,以及雪山牧场亚毫米波天文候选台址500吉赫兹频段大气不透明度首次直接测量,为第40次中国南极考察内陆天文科考,在南极冰穹A首次成功实现对星际分子云的500吉赫兹频段分子和原子谱线观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抢占南极内陆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制高点迈出第一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史生才(南极天文与射电天文支部),作为我国太赫兹天文技术主要开创者,在太赫兹超导探测器物理、芯片技术和系统集成及应用方面做出了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史生才研究员二十年来坚持太赫兹超导探测器技术及应用这一研究方向,他长期担任太赫兹天文技术领域最有影响的国际会议(ISSTT)唯一来自中国的科学委员会成员,并培养造就了一支国际前沿水平研究团队,攻克了毫米波至太赫兹波段的微弱信号探测技术。他为我国太赫兹天文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是我国未来太赫兹天文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核心支柱,在原初引力波探测、高能物理、量子信息等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孙燕(南极天文与射电天文支部),近十多年来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依托国内大型毫米波观测设备开展的CO及其同位素三分子谱线巡天项目-“银河画卷”计划。发现迄今距离银心最远的分子气体旋臂结构,更新了人们对银河系的认知,并构建国际上最大的银盘边缘分子云样本,极大改善了低金属丰度环境下恒星形成研究样本极为缺乏的现状,该成果被《科学美国人》和国际物理Phys.org亮点报导,并写入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OutskirtsofGalaxies》。孙燕同志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2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并于2020和2022年获评台年度先进工作者荣誉。
姚明(南极天文与射电天文支部),在高灵敏度太赫兹模块的研制过程中,作为组件负责人及模块质量师,先后攻克了太赫兹光源国产替代、国外进口器件可靠性低无法满足航天需求、探测器灵敏度不达标等一些列技术难题,为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模块鉴定件保质保量按时交付设施总体做出了突出贡献。不畏高原缺氧、环境艰苦,一年内先后三次去往海拔五千一百米的西藏阿里地区调试设备,确保设备能获得冬季完整的观测数据。在高灵敏度太赫兹模块研制过程中,为了任务进度,时常需要出差、加班加点,姚明同志总是冲在前面,尽量照顾那些家里有老人孩子或者有困难的同事。作为支部的副书记兼组织委员,兢兢业业,积极开展科研骨干谈心谈话工作,积极宣传党的各种政策,耐心解读,引导群众向党组织靠拢,极大地推动了在科研骨干中发展党员的进度。
张海龙(青海站党支部),参与并带领年轻党员对13.7米望远镜相关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先后参与并完成射电多波段台址遴选、亚毫米波段台址遴选、13.7米射电天文望远镜接收机升级改造、电磁环境监测、南极太赫兹望远镜调试等多项重点难点工作。多次深入野外无人区进行设备安装和维护。秋冬季在海拔4800米山上,为完成南极太赫兹望远镜调试工作,先后两次驻扎在山间,不畏严寒、缺氧、风雪等恶劣环境,圆满完成了设备保障工作。
董瑶(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党支部),近年来积极参与系外行星深空探测项目—近邻宜居行星探测计划(CHES),参与了空间科学卫星工程候选项目首轮答辩,国际论证评估,技术成熟度自评,技术成熟度评审,经费概算审核和第二轮综合评审等六个阶段的评审。2022-2023年参与到CHES课题总绩效评审的各个重要环节,配合团队顺利完成绩效总评价工作。作为党支部宣传委员,积极做好党宣工作,积极组织突击队的科技攻关故事发表在院“科苑党建”上,积极宣传紫台科研工作者的科学家精神,对推动党建促科研发挥了积极作用。
陈媛媛(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党支部),主持了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签署的“基于观测数据的近地小行星物理特性分析与建模”横向课题,并顺利完成了验收。同时参与了重大项目“非线性多体动力学空间基准构建方法”、中国科学院以及空间中心牵头的民用航天项目。近三年内完成的科技报告包括《行星防御之小行星自旋与姿态控制研究结题报告》、《外太阳系小天体的基本特性研究报告》、《近地小行星观测数据分析与目标特性建模》等。作为党支部青年委员,积极完成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青年思政工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定期开展谈心谈话。
黄秀敏(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党支部),本人研究生期间针对双星系统行星的长期动力学演化开展研究,揭示其轨道逆行机制和自转轴翻转机制,科研表现优异,取得丰富成果。作为学生党小组组长,积极创办了“一二•九运动纪念研讨会”,“红旗映书香”等系列特色党小组活动,收到学生党员的欢迎。积极参与组织紫金山天文台研究生学术论坛。
蒋丽萍(管理支撑党支部),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积极钻研档案业务知识,全面完善修订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和档案分类方案、开展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创建全台综合档案跨库查询系统;自主研发科研档案的整理并与档案管理系统对接软件并成功申请软著;自主研发档案归档软件系统并应需升级;开展风险源辨识管控可视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创新并提高紫台风险辨识能力、管控水平。
王晓琳(管理支撑党支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遇到困难,迎难而上,遇到问题,从不回避,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服务于科研人员。不断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体系,主持制定或修订财务制度若干项。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明晰业务流程,有效解决科研人员“报销繁”问题。统筹资金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针对国家经济形势以及院预算执行的具体要求,研究分析预算执行中面临的问题。主动梳理预算执行困难项目,细化全年采购节点进行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