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院邀请,美国康奈尔大学天文系教授、中国科大84级校友,赖东教授来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在东区水上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以“Extreme Exoplanets”(奇异地外行星)为题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作为物理学院“60周年校庆系列报告”之一,面向全校师生,主要讲述了对地外行星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本次报告由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吴雪峰副院长主持。
赖东教授介绍,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已经发现了3000多颗系外行星(太阳系以外的行星)。根据现有观测的预计,银河系内平均每3个恒星系统中就有一个存在行星,而每个恒星系统则平均拥有2-3颗行星,其中包括一些可以容纳水和生命的类地行星。然而,许多系外行星是“奇异”的,如热木星、超级地球,它们完全不同于人类居住的太阳系内的行星系统,存在着很多目前无法解释的谜团,包括轨道-周期之谜、偏心率之谜、轨道共振之谜、热木星半径膨胀之谜、自转与轨道不平行之谜、围绕恒星双星系统绕转的系外行星起源之谜。现有的行星形成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这些具有奇异行为的行星系统。
赖东教授在报告中以启发的形式带领听众回顾了人类对外太阳系以及系外行星系统探索和研究的历程,总结了目前奇异系外行星系统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描绘了这一领域未来可能的重大发现前景,希望未来通过系外行星大气分子谱线的观测,去发现和研究与生命有关的系外行星系统。赖东教授说,系外行星研究是最引人瞩目的探索宇宙和自然的科学领域之一,目前系外行星领域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可能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研究才能解决。
附报告人简介:
赖东教授198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至今,赖东教授就职于康奈尔大学天文系,并建立了理论天体物理研究团队,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致密星(黑洞、中子星)、太阳系外行星和行星形成理论、吸积盘以及天体物理磁流体力学等,已经在相关期刊发表了150多篇期刊学术论文,在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 赖东教授的多个研究项目获得了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US NSF)和美国宇航局(NASA)的资助。
赖东教授曾获加州理工学院Richard C. Tolman Prize Fellow、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Fellowship、Simons Fellowship、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等奖项和资助。赖东教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曾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学、卡夫里理论物理研究所、加拿大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等多所国际和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访问并开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