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坚持面向天文学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纵横星际,筑梦钟山。紫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等学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团队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
紫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紫台不断明晰战略定位,凝练创新目标,努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应用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底,紫台总职工371人,其中科技岗位人员230人、技术支撑岗位99人,管理支撑岗位人员4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13人......
面向天文学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水平的...
惊闻陆埮老师突然离世,不敢相信,心情真的十分悲痛,想想仅仅三个多月前还和陆老师,周老师在紫台办公室有过一次谈话,还经常可以在南大校园里看到陆老师散步的身影。
陆老师是国内伽玛暴领域研究的开创人,同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我第一次见陆老师是07年10月份在成都举办的三省一市物理会议,那个时候我还是大三物理专业的学生。陆老师当时做的报告是有关宇宙的演化和起源,我第一次有幸可以聆听陆老师的报告,当时陆老师简单而又深刻的讲解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我还清楚的记得他在报告中也分析了诺贝尔奖近年来频繁的奖给了天文这个领域,让人深思。宇宙的深邃,天文奥秘的无穷,激发了很多年轻人的激情,也正是陆老师的报告,后来让我选择了报考天文专业的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参加了很多天文会议,见到了很多次也聆听了很多次陆老师的报告,真真切切感受到陆老师的在天文界尤其是在我们研究的伽玛暴领域的德高望重。陆老师的品德高尚,以身立教,品德垂范,学术严谨等等,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学生,更重要的我觉得正是陆老师的人格魅力,使得陆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形成了极好的科研学术传承的传统:老师待学生像自己的儿女一样,反之学生也非常非常尊重老师。我去年和今年在紫台短暂学习的日期,陆老师的一个学生和我说陆老师和周老师对他太好了,让他总感觉到对不起陆老师,这种师德师风让人尊重与敬仰,让学生感恩。
我仅仅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想表达一下对陆老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Ph.D学生李亮
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纪念文章
怀念陆埮老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Ph.D学生李亮)
惊闻陆埮老师突然离世,不敢相信,心情真的十分悲痛,想想仅仅三个多月前还和陆老师,周老师在紫台办公室有过一次谈话,还经常可以在南大校园里看到陆老师散步的身影。
陆老师是国内伽玛暴领域研究的开创人,同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我第一次见陆老师是07年10月份在成都举办的三省一市物理会议,那个时候我还是大三物理专业的学生。陆老师当时做的报告是有关宇宙的演化和起源,我第一次有幸可以聆听陆老师的报告,当时陆老师简单而又深刻的讲解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我还清楚的记得他在报告中也分析了诺贝尔奖近年来频繁的奖给了天文这个领域,让人深思。宇宙的深邃,天文奥秘的无穷,激发了很多年轻人的激情,也正是陆老师的报告,后来让我选择了报考天文专业的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参加了很多天文会议,见到了很多次也聆听了很多次陆老师的报告,真真切切感受到陆老师的在天文界尤其是在我们研究的伽玛暴领域的德高望重。陆老师的品德高尚,以身立教,品德垂范,学术严谨等等,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学生,更重要的我觉得正是陆老师的人格魅力,使得陆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形成了极好的科研学术传承的传统:老师待学生像自己的儿女一样,反之学生也非常非常尊重老师。我去年和今年在紫台短暂学习的日期,陆老师的一个学生和我说陆老师和周老师对他太好了,让他总感觉到对不起陆老师,这种师德师风让人尊重与敬仰,让学生感恩。
我仅仅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想表达一下对陆老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Ph.D学生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