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坚持面向天文学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纵横星际,筑梦钟山。紫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等学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团队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
紫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紫台不断明晰战略定位,凝练创新目标,努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应用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底,紫台总职工371人,其中科技岗位人员230人、技术支撑岗位99人,管理支撑岗位人员4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13人......
面向天文学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水平的...
身在异国,消息十分闭塞,昨天惊闻陆老师仙逝的噩耗,真的不敢相信,也不愿去相信。打开紫台的主页,看到陆院士的照片,感觉陆院士就在那里,慈祥的看着我们这些后辈,眼神一如多年来在讲台上传授我们知识之时,在会议室耐心的倾听与指导我们工作之时,在办公室闲谈关心我们生活之时。周围无人可与倾诉,不写点文字,总觉得心里堵堵的。
陆老师是中国伽玛射线暴领域的奠基者。在国际伽玛射线暴圈子里面,所有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个很强大的伽玛射线暴家族,而大家都习惯了用“教父”的名义来介绍陆老师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 陆老师的学生一辈,虽早已替他老人家撑起了这片天,并进一步发展壮大,但我想在我们大家心中,陆老师就像一面旗帜,无论飘扬与否,他在那里就是我们前进和坚守的动力!
我虽然也是从事伽玛射线暴的研究,但前后几位导师都不曾是陆院士的学生,此生未能成为陆院士的徒子徒孙,甚为遗憾!所幸的是最近几年多次到紫台交流学习,与陆老师也多有接触,深深的被他老人家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被他老人家的平易近人所感动,被他老人家对科学严禁执着的态度所震撼。选择作科研之初,一直很迷茫,并不知道该怎么走这条路,路的尽头又是什么。但自从与陆老师有所接触之后,以及听雪峰师兄讲了一些陆老师年轻时作科研的经历之后,我逐渐的想明白了一些。 人生的路有很多条,科研是其中一条很奇怪的路,这条路上大部分时间是枯燥乏味,甚至沟壑难行,只有一心向学的信念才可以替你劈荆斩棘,一路向前。正如陆老师在国家特殊时期的经历一样,无论在何等的恶劣环境之下,即便丧失了一切做科研的条件,仅凭一股对科学的热情便足以支撑他在科研之路上艰苦前行。陆老师一生的努力让我明白科研之路没有尽头,甚至不需要一个停歇的港湾,科研人生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名与利,回首望去自己一路以来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此生足以!
陆院士走了,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他的教诲;陆院士没有走,这面旗帜一直插在我们心中的远方,指引着、鼓励着、敦促着我们不畏艰难,一路向前!
陆老师千古!
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纪念文章
怀念陆埮老师,心中的旗帜(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高鹤)
身在异国,消息十分闭塞,昨天惊闻陆老师仙逝的噩耗,真的不敢相信,也不愿去相信。打开紫台的主页,看到陆院士的照片,感觉陆院士就在那里,慈祥的看着我们这些后辈,眼神一如多年来在讲台上传授我们知识之时,在会议室耐心的倾听与指导我们工作之时,在办公室闲谈关心我们生活之时。周围无人可与倾诉,不写点文字,总觉得心里堵堵的。
陆老师是中国伽玛射线暴领域的奠基者。在国际伽玛射线暴圈子里面,所有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个很强大的伽玛射线暴家族,而大家都习惯了用“教父”的名义来介绍陆老师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 陆老师的学生一辈,虽早已替他老人家撑起了这片天,并进一步发展壮大,但我想在我们大家心中,陆老师就像一面旗帜,无论飘扬与否,他在那里就是我们前进和坚守的动力!
我虽然也是从事伽玛射线暴的研究,但前后几位导师都不曾是陆院士的学生,此生未能成为陆院士的徒子徒孙,甚为遗憾!所幸的是最近几年多次到紫台交流学习,与陆老师也多有接触,深深的被他老人家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被他老人家的平易近人所感动,被他老人家对科学严禁执着的态度所震撼。选择作科研之初,一直很迷茫,并不知道该怎么走这条路,路的尽头又是什么。但自从与陆老师有所接触之后,以及听雪峰师兄讲了一些陆老师年轻时作科研的经历之后,我逐渐的想明白了一些。 人生的路有很多条,科研是其中一条很奇怪的路,这条路上大部分时间是枯燥乏味,甚至沟壑难行,只有一心向学的信念才可以替你劈荆斩棘,一路向前。正如陆老师在国家特殊时期的经历一样,无论在何等的恶劣环境之下,即便丧失了一切做科研的条件,仅凭一股对科学的热情便足以支撑他在科研之路上艰苦前行。陆老师一生的努力让我明白科研之路没有尽头,甚至不需要一个停歇的港湾,科研人生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名与利,回首望去自己一路以来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此生足以!
陆院士走了,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他的教诲;陆院士没有走,这面旗帜一直插在我们心中的远方,指引着、鼓励着、敦促着我们不畏艰难,一路向前!
陆老师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