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坚持面向天文学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纵横星际,筑梦钟山。紫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等学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团队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
紫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紫台不断明晰战略定位,凝练创新目标,努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应用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底,紫台总职工371人,其中科技岗位人员230人、技术支撑岗位99人,管理支撑岗位人员4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13人......
面向天文学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水平的...
陆老师走了, “陆埮星”依然闪烁!
陆老师您走了!
走得那么突然。①
我不敢相信,
拨通您的手机,
是熟悉的等待乐;
搜索您的名字,
您逝世的消息已鋪天盖地。
走得那么怱忙。
走在回乡的路上,
去实现您的承诺:
“男儿立志出乡关,
事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到处是青山。”②
生你养你的常熟啊!
你要为她奉献报答。
走得那么坦然。
求学的艰难,
军工化院的奋斗,
文革的災难,
3000封通信,③
均已化作育才科硏之花,
硕果累累!
均已实现了您的诺言:
“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②
走得那么光彩。
宇宙深邃的面纱,
被您层层揭开。
“陆埮星”④在天空闪烁,
召喚着您的到来。
轻轻地您走了,
光照永留人间。
注① 2014年9月10日陆老师应约赴家乡常熟作科普报告,并指导常熟天文馆的建设。在南京火车站不幸跌倒,导致脑溢血,长期昏迷不醒,经抡救无效,12月3日辞世。
注②给陆埮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常熟县中校长陈旭轮。那时候每周第一节课是周会,校长每次都讲同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是青山。他还讲一副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校长其他的话我记不住了,但他讲的这首诗和这副对联我记得还很清晰。这对我的人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让我认识到在外求学就要以四海为家,做所有的事都要尽心尽力,对得起自己良心。”
注③他和他的两位北京大学同班同学罗辽复(内蒙古大学)和杨国琛(河北工业大学)在1960年到1978年近20年里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利用业余时间异地合作产生了多达3000多封通信,共发表了四十多篇论文,在学术界传为佳话,著名作家柯岩基于他们的动人事迹写成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发表于1978年《人民文学》第四期上,在社会上引起強烈反响。
注④为表彰陆埮先生对天文学研究作出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国家天文台1998年2月23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91023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
学生 冯地清于2014年12月6日
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纪念文章
陆老师走了, “陆埮星”依然闪烁!(纪念诗)(冯地清)
陆老师走了, “陆埮星”依然闪烁!
陆老师您走了!
走得那么突然。①
我不敢相信,
拨通您的手机,
是熟悉的等待乐;
搜索您的名字,
您逝世的消息已鋪天盖地。
陆老师您走了!
走得那么怱忙。
走在回乡的路上,
去实现您的承诺:
“男儿立志出乡关,
事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到处是青山。”②
生你养你的常熟啊!
你要为她奉献报答。
陆老师您走了!
走得那么坦然。
求学的艰难,
军工化院的奋斗,
文革的災难,
3000封通信,③
均已化作育才科硏之花,
硕果累累!
均已实现了您的诺言:
“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②
陆老师您走了!
走得那么光彩。
宇宙深邃的面纱,
被您层层揭开。
“陆埮星”④在天空闪烁,
召喚着您的到来。
轻轻地您走了,
光照永留人间。
注① 2014年9月10日陆老师应约赴家乡常熟作科普报告,并指导常熟天文馆的建设。在南京火车站不幸跌倒,导致脑溢血,长期昏迷不醒,经抡救无效,12月3日辞世。
注②给陆埮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常熟县中校长陈旭轮。那时候每周第一节课是周会,校长每次都讲同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是青山。他还讲一副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校长其他的话我记不住了,但他讲的这首诗和这副对联我记得还很清晰。这对我的人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让我认识到在外求学就要以四海为家,做所有的事都要尽心尽力,对得起自己良心。”
注③他和他的两位北京大学同班同学罗辽复(内蒙古大学)和杨国琛(河北工业大学)在1960年到1978年近20年里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利用业余时间异地合作产生了多达3000多封通信,共发表了四十多篇论文,在学术界传为佳话,著名作家柯岩基于他们的动人事迹写成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发表于1978年《人民文学》第四期上,在社会上引起強烈反响。
注④为表彰陆埮先生对天文学研究作出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国家天文台1998年2月23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91023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
学生 冯地清于201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