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纪念文章

追思陆埮同学(王凡(王国荣))

撰稿: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6日

  自从1953年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大学物理系已经61年多了。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年代,我们都为了尽快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建设富强的新中国而勤奋学习。北京大学物理系聚集了当时国内最优秀的物理学教师,招收了最优秀的青年学生,53-57年反右前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社会变革告一段落、基本上也是一个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建设新中国的局面,一群优秀青年一方面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同时又互相帮助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在这样的人才成长的富营养环境中,这批本来就优秀的年轻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训练茁壮成长,陆埮同学是这批年轻人中的优秀一员,三年级他就被王竹溪先生看上,被邀参加了王先生指导的课外科研活动,阅读了爱因斯坦布朗运动、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等名篇。

  1957年反右的风雨声中我们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陆埮开始被分配到当时的核研究中心原子能研究所,不久转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陆埮喜爱基础科学研究,大学阶段已初露才华,可惜他没能及时进入基础科学研究团队,但是一颗优秀的种子即使在贫瘠环境也能成长,他和大学时代的两个同学,内蒙古大学的罗辽复,河北工学院的杨国琛,长期远距离合作研究,当时没有科研经费,五十几元的工资,出差自费付不起,连长途电话也打不起,只能用通信方式交流,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研究中,写了三千多封信,有时一封信还未到,新思想出现了赶快写第二封追尾。他们这样业余自费合作研究二十多年,发表了四十多篇论文,奠定了他们在科学春天到来后的丰收基础。可是在那个年代得到的回报是对他坚持白专道路的批判。

  1969年军事院校被解散,陆埮被转业到家乡南京一个小厂南京电讯仪器厂,一家五口还有老母外婆未成年弟弟妹妹要抚养,夫妻两一百元另五元陆角的工资,陆埮原来有过肺病,穷困中又得了肝炎,贫病交界,那个家是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泥巴地破旧民房,没厨房没厕所没自来水,小得不仅谈不上书房连一张书桌也没有,他的工作台是一块破门板搭在破书箱上,在这样的生活与环境下陆埮继续着他的基础科学研究,连那个频繁学术交流的邮费也是一个负担。1974年丁肇中等发现第四个夸克,掀起了强子结构研究的新高潮,陆埮和他的同伴废寝忘食地投入此项研究,以丰实研究成果迎接科学春天的到来,参加了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光明日报专栏报道了陆埮艰苦坚持科学研究的事迹。

  基础科学研究贵在创新,当他们在1977年黄山会议上听到杨振宁提出Party is over(粒子物理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他毅然抛掉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的粒子物理,转向刚成长成实证科学的天体物理领域,研究新发现的脉冲星这种致密天体的性质,天文界前辈戴文赛先生慧眼识千里马,把陆埮聘请到南京大学天文系,让这个基础研究人才从学术荒野归了队。陆埮没辜负前辈和人民的期望,三十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引领和推动了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天文学优秀人才。

  陆埮同学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艰苦卓绝奋斗一生,但愿他这种热爱科学不为名利不惧艰险的精神后继有人,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几代这样的人。

                                                  王凡(王国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