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坚持面向天文学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纵横星际,筑梦钟山。紫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等学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团队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
紫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紫台不断明晰战略定位,凝练创新目标,努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应用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底,紫台总职工371人,其中科技岗位人员230人、技术支撑岗位99人,管理支撑岗位人员4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13人......
面向天文学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水平的...
教学效果最好的老师
我是在防化学院58-301班念四年级时,认识陆埮老师的。他当时担任我们班的“核物理”课程的教学。
大家知道,物理课就是一门难学的课程,而核物理课就更难学了!开课之前,我们都担心怕听不懂、跟不上。然而,当陆埮老师给我们讲完第一堂课之后,我们悬着的一颗心就踏实了! 因为,他讲课时,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风格,让我们学生听起来轻松、易懂,学好的信心大增!
更为难得是,当时我们都没有教材。所以,听课时的笔记就是复习时最重要的依据。而陆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写得特别地清楚,段落、层次以及标点符号都非常严谨。这让我们不但能听好课,同时也能记好笔记。所以,我的核物理笔记,是我在大学期间所有课程的笔记中记得最清楚、最好的一本。
说陆埮老师的教学效果是最好的,一点也不为过。
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深为崇敬!
1970年左右,我在一次出差时,路过南京。得知陆埮老师也被复原在南京某仪器厂(中山北路、山西路口附近)工作。就亲去拜访。夫妇二人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时看到他们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从交谈中得知:该厂让陆埮负责编辑出版一本有关宣传仪表产品的“仪表电讯”方面的杂志。该杂志的撰稿、审阅、编辑等都是陆埮一个人完成的。他们夫妇二人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就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代管。陆老师不但完成了这项任务,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以致当时的“四机部”,把这份杂志提升为部属的“仪表电讯”方面的专业性杂志。
文革后,我来到山东工学院物理教研室任教。在参加全国工科普通物理的有关学术交流会议期间,得知陆埮老师在整个文革期间,并没有停止研究的步伐。他与他北大的另两位同学,通过通信的方式,进行研究。并在需要时,相约小聚,进行交流。十年文革从未间断! 这种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是我非常崇敬的!
辜负了老师的信任和期待
1992年我将退休前,曾冒昧地提出请陆埮老师来我们“山工”进行讲学。老师欣然应允。对我校物理教研室的老师,进行了一次学术讲座。很受大家欢迎。在这次讲座结束,即将离开济南时,陆老师对我提出询问说:是否可以和他一起编书?我毫无思想准备,一时语塞。经过短暂思考,觉得老师的研究领域,我基本没有涉及过。恐怕不能胜任,就没敢应允。现在想来,那是辜负了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期待。也是我失去了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尽管深感遗憾,但也是不可挽回的历史了!
最后的聚会、平易近人
2012年秋,我回到南京,想亲自拜访老师。考虑到老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忙碌,就提前电话联系。陆老师接听后说,大家都岁数不小了,就不必到家来了,找几位老友小聚一下不好吗?我听后十分高兴。的确,岁数都不小了,通过小聚,可以同时和多位老友相聚是事半功倍的。在南京老友冯广显确定了小聚的地点后,我想亲去把他们夫妇接到聚会地点。可陆老师却说:不用接,我们自己“打的”过去即可。足见老师的平易近人!那次聚会竟然成了和老师最后的聚会!下面是那次聚会时的留影。(2014.12.7于济南)
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纪念文章
怀念陆埮老师二、三事(张尧柏)
教学效果最好的老师
我是在防化学院58-301班念四年级时,认识陆埮老师的。他当时担任我们班的“核物理”课程的教学。
大家知道,物理课就是一门难学的课程,而核物理课就更难学了!开课之前,我们都担心怕听不懂、跟不上。然而,当陆埮老师给我们讲完第一堂课之后,我们悬着的一颗心就踏实了! 因为,他讲课时,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风格,让我们学生听起来轻松、易懂,学好的信心大增!
更为难得是,当时我们都没有教材。所以,听课时的笔记就是复习时最重要的依据。而陆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写得特别地清楚,段落、层次以及标点符号都非常严谨。这让我们不但能听好课,同时也能记好笔记。所以,我的核物理笔记,是我在大学期间所有课程的笔记中记得最清楚、最好的一本。
说陆埮老师的教学效果是最好的,一点也不为过。
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深为崇敬!
1970年左右,我在一次出差时,路过南京。得知陆埮老师也被复原在南京某仪器厂(中山北路、山西路口附近)工作。就亲去拜访。夫妇二人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时看到他们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从交谈中得知:该厂让陆埮负责编辑出版一本有关宣传仪表产品的“仪表电讯”方面的杂志。该杂志的撰稿、审阅、编辑等都是陆埮一个人完成的。他们夫妇二人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就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代管。陆老师不但完成了这项任务,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以致当时的“四机部”,把这份杂志提升为部属的“仪表电讯”方面的专业性杂志。
文革后,我来到山东工学院物理教研室任教。在参加全国工科普通物理的有关学术交流会议期间,得知陆埮老师在整个文革期间,并没有停止研究的步伐。他与他北大的另两位同学,通过通信的方式,进行研究。并在需要时,相约小聚,进行交流。十年文革从未间断! 这种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是我非常崇敬的!
辜负了老师的信任和期待
1992年我将退休前,曾冒昧地提出请陆埮老师来我们“山工”进行讲学。老师欣然应允。对我校物理教研室的老师,进行了一次学术讲座。很受大家欢迎。在这次讲座结束,即将离开济南时,陆老师对我提出询问说:是否可以和他一起编书?我毫无思想准备,一时语塞。经过短暂思考,觉得老师的研究领域,我基本没有涉及过。恐怕不能胜任,就没敢应允。现在想来,那是辜负了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期待。也是我失去了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尽管深感遗憾,但也是不可挽回的历史了!
最后的聚会、平易近人
2012年秋,我回到南京,想亲自拜访老师。考虑到老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忙碌,就提前电话联系。陆老师接听后说,大家都岁数不小了,就不必到家来了,找几位老友小聚一下不好吗?我听后十分高兴。的确,岁数都不小了,通过小聚,可以同时和多位老友相聚是事半功倍的。在南京老友冯广显确定了小聚的地点后,我想亲去把他们夫妇接到聚会地点。可陆老师却说:不用接,我们自己“打的”过去即可。足见老师的平易近人!那次聚会竟然成了和老师最后的聚会!下面是那次聚会时的留影。(2014.12.7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