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坚持面向天文学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纵横星际,筑梦钟山。紫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等学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团队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
紫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紫台不断明晰战略定位,凝练创新目标,努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应用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底,紫台总职工371人,其中科技岗位人员230人、技术支撑岗位99人,管理支撑岗位人员4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13人......
面向天文学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水平的...
一
我和陆埮都是1953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这一届入学的同学共有120名。开始分成六个班,我和陆埮同在一个班。那一年的入学新生,先临时住在第二体育馆,后来安排住到大饭厅对面的1-15斋。每一个‘斋’都是二层小楼,小楼内共有四个大房间,每个大房间分三格,每一格住8个人,一个大房间可以住24人。我们一个班同学同在一个大房间里。所以很快就熟悉了。知道他原本因高成绩突出是准备留苏的,不禁有某种敬意。但很快发现他其实很随和并且很谦虚。因为他为人真诚,宽厚,性格开朗,所以在他的周围形成大的朋友圈。
陆埮给我的突出印象是,他对物理学史,物理学发展的重大事件,著名物理学家的了解,比我们多得多。尤其对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些大家,特别如爱因斯坦,对他的贡献和故事知道很多。并且推崇备止。这和我和别的一般同学不同。他显得比我们成熟多了。入学前他已经响望成为大物理学家。三年级时,我们的宿舍调整到新建成的25斋。条件好多了。每一房间住4人。我和陆埮在同一房间。同房间的周光镐同学,正钻研数理逻辑,看到陆埮一心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称陆埮为小爱因斯坦。
陆埮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二
进入物理系后,最早给我们讲物理课的是黄昆教授。他给我们讲普通物理。黄昆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图像。浑厚的标准北京音,和醒目的黑板书写,特别是讲课内容的深度,吸引了我们,激发我们兴趣。例如他讲力学的运动学时,问,为什么只考虑加速度,而不再考虑加加速度?(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加速度概念是力学的一个大进展。)讲分子物理的表面张力时,用一个分子作用力不对称的模型来说明表面张力的形成机理。(这个理论后来在刊物上发表,还被国外采用。)他的讲课使我们感觉到我们在中学时代物理课已经接触过的这些内容,原来还有怎么多的内容需要钻研!每次课后,他还给我们还留3-4个思考题。(1993年,北京大学物理80周年时,我们53级的同学会餐,请来黄昆教授,他告诉我们,他给我们每讲一次课,要好几天准备。)在我们同学中开始形成深入钻研物理的凤气。
当然好的学风,不能只缘于一个老师。后来给我们讲课的虞福春,褚圣麟,王竹溪,周光召,郭敦仁,曹昌祺,杨立铭,谢希德….等教授的课程都很重要。是这些课程把我们带进物理学大门。
好的学风还缘于一批能深入钻研,努力学习的同学。陆埮就是这样的同学。同学之间,常常进行讨论。起初,我们根据物理图像,实验或理想实验,按照逻辑,互相讨论。陆埮对物理的理解,考虑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为大家接收。因此成为讨论的核心。陆埮,罗辽复和我常常一起讨论。
后来,我们主动阅读参考书,查找文献,根据参考书或文献,讨论和交流。陆埮外语基础好,能流连阅读英文和俄文书刊。当时物理系的图书室对学生开放。那里有中文,外文的各种图书,和各种期刊。像Nature,,Physical Review,Review of Modern Physics,……从很早期的到近期都有,十分完整。我们在那里经常能见到陆埮。
王竹溪教授给我们讲统计物理学. 布朗运动理论最早是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是涨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我们兴趣。除了读爱因斯坦的文章外,还去查教科书引的参考文献,其中一篇长文,登在Rev.Mod.Phys上。读后发现这篇论文的其中一个作者,是清华大学的王明贞教授。陆埮专门跑到清华大学找到王明贞教授,向她请教。当时王明贞教授已是40-50岁的老太太。一口江苏地方口音。据王明贞教授说,这是她留美攻读博士学位时写的论文。细节已记不得了。
1959年,曾经是我们老师的吴杭生先生告诉我,几年前,陆埮曾经给他看他写的一篇关于布朗运动理论的文章。这是他学生时代的作品。
三
物理系的基础理论课是所谓四大力学。其中量子力学是最重要同时又最难理解。难理解在于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上世纪50年代,批判自然科学中唯心主义十盛行。我们上量子力学课程时,就遇到批判量子力学中的唯心主义,批判哥本哈根学派,批判共振论。学校因此采用苏联布洛欣采夫写的量子力学作为教课书。但是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佷差。对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解释,无非把波恩的几率解释换成‘系综’说法。并无新意。
这引起我们想探一个究竟。我们找来哥本哈根学派如波尔,海森堡,狄拉克等的文章和书籍。看看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还想了解其他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基本观念的说法。例如苏联的郎道,他写了一本量子力学。德布洛意也写了一本书。(陆埮,罗辽复和我曾经想翻译德布洛意的书,已经开了一个头,但毕业分配等原因,放弃了。)
物理系图书室只有两本狄拉克的量子力学。也有影印本出版。只是卖光了。有同学发起签名要求重印。最后很多同学买到了这本书。我们的量子力学,是读了狄拉克,郎道等的书,得到提高的。
特别引起我们关注的是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我们把1930年第6届Solvay会议上,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有关文章找来.又读了Einstein,Podolsky,Rosen发表在Phys.Rev.,47(1935),777.上的文章。以后陆埮多次提起EPR佯谬,关注这个问题的进展,很重视Bell不等式。
两位大师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对陆埮的影响,可能不在于EPR佯谬或Bell不等式,重要的是的物理学家如何作出重大创新的一种观念。因为爱因斯坦和波尔都是划时代的物理学家,开创了新的物理学。他们对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开放和包容,同时又有的非凡的洞察力。在他们的争论中,也包含了对一个物理学家来说,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这种观念。它会影响陆埮后来的科研工作。
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纪念文章
回忆大学时期的陆埮(杨国琛)
一
我和陆埮都是1953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这一届入学的同学共有120名。开始分成六个班,我和陆埮同在一个班。那一年的入学新生,先临时住在第二体育馆,后来安排住到大饭厅对面的1-15斋。每一个‘斋’都是二层小楼,小楼内共有四个大房间,每个大房间分三格,每一格住8个人,一个大房间可以住24人。我们一个班同学同在一个大房间里。所以很快就熟悉了。知道他原本因高成绩突出是准备留苏的,不禁有某种敬意。但很快发现他其实很随和并且很谦虚。因为他为人真诚,宽厚,性格开朗,所以在他的周围形成大的朋友圈。
陆埮给我的突出印象是,他对物理学史,物理学发展的重大事件,著名物理学家的了解,比我们多得多。尤其对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些大家,特别如爱因斯坦,对他的贡献和故事知道很多。并且推崇备止。这和我和别的一般同学不同。他显得比我们成熟多了。入学前他已经响望成为大物理学家。三年级时,我们的宿舍调整到新建成的25斋。条件好多了。每一房间住4人。我和陆埮在同一房间。同房间的周光镐同学,正钻研数理逻辑,看到陆埮一心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称陆埮为小爱因斯坦。
陆埮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二
进入物理系后,最早给我们讲物理课的是黄昆教授。他给我们讲普通物理。黄昆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图像。浑厚的标准北京音,和醒目的黑板书写,特别是讲课内容的深度,吸引了我们,激发我们兴趣。例如他讲力学的运动学时,问,为什么只考虑加速度,而不再考虑加加速度?(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加速度概念是力学的一个大进展。)讲分子物理的表面张力时,用一个分子作用力不对称的模型来说明表面张力的形成机理。(这个理论后来在刊物上发表,还被国外采用。)他的讲课使我们感觉到我们在中学时代物理课已经接触过的这些内容,原来还有怎么多的内容需要钻研!每次课后,他还给我们还留3-4个思考题。(1993年,北京大学物理80周年时,我们53级的同学会餐,请来黄昆教授,他告诉我们,他给我们每讲一次课,要好几天准备。)在我们同学中开始形成深入钻研物理的凤气。
当然好的学风,不能只缘于一个老师。后来给我们讲课的虞福春,褚圣麟,王竹溪,周光召,郭敦仁,曹昌祺,杨立铭,谢希德….等教授的课程都很重要。是这些课程把我们带进物理学大门。
好的学风还缘于一批能深入钻研,努力学习的同学。陆埮就是这样的同学。同学之间,常常进行讨论。起初,我们根据物理图像,实验或理想实验,按照逻辑,互相讨论。陆埮对物理的理解,考虑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为大家接收。因此成为讨论的核心。陆埮,罗辽复和我常常一起讨论。
后来,我们主动阅读参考书,查找文献,根据参考书或文献,讨论和交流。陆埮外语基础好,能流连阅读英文和俄文书刊。当时物理系的图书室对学生开放。那里有中文,外文的各种图书,和各种期刊。像Nature,,Physical Review,Review of Modern Physics,……从很早期的到近期都有,十分完整。我们在那里经常能见到陆埮。
王竹溪教授给我们讲统计物理学. 布朗运动理论最早是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是涨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我们兴趣。除了读爱因斯坦的文章外,还去查教科书引的参考文献,其中一篇长文,登在Rev.Mod.Phys上。读后发现这篇论文的其中一个作者,是清华大学的王明贞教授。陆埮专门跑到清华大学找到王明贞教授,向她请教。当时王明贞教授已是40-50岁的老太太。一口江苏地方口音。据王明贞教授说,这是她留美攻读博士学位时写的论文。细节已记不得了。
1959年,曾经是我们老师的吴杭生先生告诉我,几年前,陆埮曾经给他看他写的一篇关于布朗运动理论的文章。这是他学生时代的作品。
三
物理系的基础理论课是所谓四大力学。其中量子力学是最重要同时又最难理解。难理解在于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上世纪50年代,批判自然科学中唯心主义十盛行。我们上量子力学课程时,就遇到批判量子力学中的唯心主义,批判哥本哈根学派,批判共振论。学校因此采用苏联布洛欣采夫写的量子力学作为教课书。但是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佷差。对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解释,无非把波恩的几率解释换成‘系综’说法。并无新意。
这引起我们想探一个究竟。我们找来哥本哈根学派如波尔,海森堡,狄拉克等的文章和书籍。看看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还想了解其他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基本观念的说法。例如苏联的郎道,他写了一本量子力学。德布洛意也写了一本书。(陆埮,罗辽复和我曾经想翻译德布洛意的书,已经开了一个头,但毕业分配等原因,放弃了。)
物理系图书室只有两本狄拉克的量子力学。也有影印本出版。只是卖光了。有同学发起签名要求重印。最后很多同学买到了这本书。我们的量子力学,是读了狄拉克,郎道等的书,得到提高的。
特别引起我们关注的是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我们把1930年第6届Solvay会议上,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有关文章找来.又读了Einstein,Podolsky,Rosen发表在Phys.Rev.,47(1935),777.上的文章。以后陆埮多次提起EPR佯谬,关注这个问题的进展,很重视Bell不等式。
两位大师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对陆埮的影响,可能不在于EPR佯谬或Bell不等式,重要的是的物理学家如何作出重大创新的一种观念。因为爱因斯坦和波尔都是划时代的物理学家,开创了新的物理学。他们对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开放和包容,同时又有的非凡的洞察力。在他们的争论中,也包含了对一个物理学家来说,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这种观念。它会影响陆埮后来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