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纪念文章

追忆陆埮院士二三事(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王善钦)

撰稿: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6日

  陆埮院士是我国杰出的天体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与教育家,他不仅在天体物理与粒子物理方面作出杰出的贡献,还培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中青年学者,创立了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南京伽玛暴组”。

  我早在本科时期就读过陆院士写的科普著作。读研期间,有幸成为陆院士高足戴子高教授的学生,开始研究伽玛暴与超新星有关的课题,至今为止发表或被接受的数篇论文都是伽玛暴或者超新星有关的课题。

  我第一次见到陆院士,是在研究生期间。2012年春,为庆祝陆院士八十大寿,紫金山天文台组织了一次高能天体物理研讨会。由于陆院士的巨大声望,报名参加者达到300多人。开会休息期间,我拿着紫台会务组赠送的陆老师科普著作《从电子到夸克》的新版,找陆院士签名,陆院士很爽快地答应了。我希望陆院士能够在扉页上题几句话,作为勉励,陆院士依然毫不犹豫地写下几句话,鼓励我们勇攀科学高峰。其他几位参会者也效仿我,请求陆院士签名题字,陆老师一一照办。至今想起陆老师低下头一笔一划题字的情景,恍如昨日。大概过了一天,我在休息期间,请求与陆老师合照留念,陆老师呵呵笑着答应了。这是我与陆老师第一次单独合照。陆院士提携后进、平易近人的精神令我感触极深。

(2012年春,作者与陆埮院士的合照,南京,维景大酒店会议厅)

  此后我多次与紫台找我师兄吴雪峰研究员讨论问题,不时遇到陆老师,他的办公室在吴雪峰研究员正对面,至今上面还挂着姓名,每次看了都不胜伤感。在我经常前往紫台的时期,陆老师已经年过八十,却依然经常来办公室上班,即使没有来办公室,也都是每天工作到十二点左右才休息,每天工作时间是普通人两倍,其勤奋敬业,令大多数人汗颜。

  2013年秋,我到苏州参加天文学年会,会场离我住宿的宾馆有几百米路。我入住之后,走下楼,恰好在宾馆门口看到走在前面的陆院士与他夫人周精玉老师,二老两手各拿着物品,其中周精玉老师右手拿着的是卷好的凉席。我看见后,非常吃惊,赶紧跑过去先问好,然后硬是把他们手中的物品各拿了一件在我左右手,让他们各自拎着一个轻的袋子。

  我问他们去哪里。陆老师说,到会场去,会务方让他住到会场所在的宾馆,所以他们把东西从原来的宾馆拿到会场所在的宾馆。我说,您二位这么大年纪了,宾馆里今天多得是来来往往的后辈,应该让他们帮忙拿手上比较重的东西,怎么可以自己拿着这些东西走这么远的路。陆老师和周老师却说,不好意思麻烦别人,还是自己来。我立即说,以后有类似情况,一定要让我们后辈帮忙,尊老爱幼本就是我们年轻人应该有的品德。陆老师和周老师都哈哈大笑。

  2013年年底,陆老师背部有一块皮肤发病。本是小病,但因为吃的药不对头,以至于后来有些溃烂,因此被受到医院,住院治疗。年底,我们伽玛暴组例行的年终总结会议,他就无法来参加了。2014年元月4号,科技部评审专家李宗伟教授与张新民研究员以评审专家的身份被委托到南京参加我们伽玛暴的973项目的评审,我们组的成员都参加了,陆老师因为未出院,还是不能来参加。

  第一天会议的午间,我与李宗伟教授坐在一起,一边吃午饭,一边谈论学术问题。李宗伟教授是我国超新星研究的创始人,曾经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系主任与系主任多年。他与陆院士一样,成就极高,桃李满天下,二人是我国天体物理领域的泰山、北斗。

  李宗伟教授说他与陆院士是几十年交情的挚友,陆老师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他都来了。然后他很关切地询问陆老师的病情。我告诉他,不碍事,是皮肤的小病,很快会出院。他依然不大放心,想去探望陆院士。我立即主动提出,晚上大家吃完饭,就带他去。当天晚上,我在南京大学的南园等他,他出来时告诉我,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张新民研究员、北师大天文系系主任朱宗宏教授也要去探望陆老师。于是,我带着这三个杰出的学者去探望陆老师。到了病房才知道,陆老师是与另外两个病人合住一个病房的。按照他的级别,本可以在其他医院住单间,但他不愿意因此麻烦别人,还是住到了合住的病房。身居高位却不享受相应的特权,实在是我辈楷模。

  由于病情控制地很好,大家的心情都很轻松,周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情况,大家相谈甚欢。我提议来探病的几个前辈与陆老师拍几张合影,大家都欣然接受。最后,我们让进来的护士帮我们六人拍了一张珍贵的合照,这是我以及我们中的其他好几个人与陆老师的最后一次合照。

  

(2014年元月4日,与陆埮院士的合照。左起:朱宗宏教授,陆埮院士夫人周精玉老师,本文作者,陆埮院士,李宗伟教授,张新民研究员。)

  陆院士的学问与人品受到所有认识他的人的推崇,他是这个时代如凤毛麟角般稀缺的圣人,他的去世,是我国科技界与教育界极其重大的损失。他平易近人、不辞辛劳、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都是他高尚品德的具体而微的体现。他离开我们已经四个多月,但每每想起与他的这几次接触,心中的思念与感伤,挥之不去。他是我们后辈心中的丰碑与灯塔,我们必将沿着他的足迹,坚定地攀登科学高峰,就如第一次与他相见时,他写下的对我们后辈的勉励那样。

  谨以此文纪念陆埮院士。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王善钦(shanqinhep@163.com

                                           2015-4-15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