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坚持面向天文学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纵横星际,筑梦钟山。紫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等学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团队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
紫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紫台不断明晰战略定位,凝练创新目标,努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应用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底,紫台总职工371人,其中科技岗位人员230人、技术支撑岗位99人,管理支撑岗位人员4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13人......
面向天文学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水平的...
紫金山天文台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紫金山天文台组织了本次陆埮院士诞辰90周年纪念会!
感谢吴雪峰研究员及其团队细致的会务工作!
刚才掌静老师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仰望星空 陆埮传》一书的出版情况及陆埮院士相关资料收集情况。从掌静老师的介绍中,我了解到,陆埮院士在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工作了大约25年,随后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了约11年。客观地说,陆老师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时间远远没有在南京大学长,但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各级领导们和同事们非常关心陆老师,对陆老师照顾得非常周到。紫金山天文台无论是在生活条件、办公条件还是在团队建设方面,都为陆老师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照顾和帮助。我自己作为陆老师指导毕业的学生以及作为一位在南京大学工作的普通教师,发自内心地对紫金山天文台充满感激之情。在这里再次向贵台表示由衷感谢!
刚才掌静老师介绍的《仰望星空 陆埮传》及与之相关的陆老师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及吴雪峰研究员介绍的中国天文学会陆埮奖的设立,是两个工作量很大的工程。在这两个工程中,掌静老师及其团队,以及紫金山天文台的同事们(尤其是吴雪峰研究员),为了推动这两个项目,都付出了极其艰巨的努力。在陆老师离开我们八年之际,在紫金山天文台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之下,这两个项目终于都得以落实,这更是体现出了紫金山天文台对陆老师的全方位的毫无保留的支持!这两个工程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仰望星空 陆埮传》将激励大量的读者投身到科学研究中,陆埮奖从此也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者勇攀天文高峰。我相信这都是陆埮院士所乐于看到的。
从掌静老师撰写的这本《仰望星空 陆埮传》中我也了解到,陆老师1978年开始在南京大学正式从事天文学研究工作的时候,已经46岁了;当他2003年调到紫金山天文台的时候,更是已经71岁。但是陆老师不管是在南京大学,还是在紫金山天文台,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和大量创新成果。实际上,陆老师一直孜孜不倦地在科研岗位上工作到了2014年他82岁的时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本人有幸成为陆老师的学生的时候,陆老师也已经接近64岁了。当然,陆老师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其特殊性。但是从这些简单的事实中,我个人的一个深刻领悟是,我们现在都还很年轻,只要努力,都还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科学贡献!总结成一句话,陆老师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辈铭记于心。陆老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就简单地讲这么多吧。再一次感谢紫金山天文台的各位老师们!感谢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也特别感谢师母周精玉老师对我们学生辈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祝师母身体健康!
黄永锋 2022年2月23日
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追忆·悼念
纪念陆埮院士诞辰90周年座谈会发言(黄永锋)
紫金山天文台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紫金山天文台组织了本次陆埮院士诞辰90周年纪念会!
感谢吴雪峰研究员及其团队细致的会务工作!
刚才掌静老师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仰望星空 陆埮传》一书的出版情况及陆埮院士相关资料收集情况。从掌静老师的介绍中,我了解到,陆埮院士在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工作了大约25年,随后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了约11年。客观地说,陆老师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时间远远没有在南京大学长,但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各级领导们和同事们非常关心陆老师,对陆老师照顾得非常周到。紫金山天文台无论是在生活条件、办公条件还是在团队建设方面,都为陆老师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照顾和帮助。我自己作为陆老师指导毕业的学生以及作为一位在南京大学工作的普通教师,发自内心地对紫金山天文台充满感激之情。在这里再次向贵台表示由衷感谢!
刚才掌静老师介绍的《仰望星空 陆埮传》及与之相关的陆老师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及吴雪峰研究员介绍的中国天文学会陆埮奖的设立,是两个工作量很大的工程。在这两个工程中,掌静老师及其团队,以及紫金山天文台的同事们(尤其是吴雪峰研究员),为了推动这两个项目,都付出了极其艰巨的努力。在陆老师离开我们八年之际,在紫金山天文台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之下,这两个项目终于都得以落实,这更是体现出了紫金山天文台对陆老师的全方位的毫无保留的支持!这两个工程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仰望星空 陆埮传》将激励大量的读者投身到科学研究中,陆埮奖从此也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者勇攀天文高峰。我相信这都是陆埮院士所乐于看到的。
从掌静老师撰写的这本《仰望星空 陆埮传》中我也了解到,陆老师1978年开始在南京大学正式从事天文学研究工作的时候,已经46岁了;当他2003年调到紫金山天文台的时候,更是已经71岁。但是陆老师不管是在南京大学,还是在紫金山天文台,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和大量创新成果。实际上,陆老师一直孜孜不倦地在科研岗位上工作到了2014年他82岁的时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本人有幸成为陆老师的学生的时候,陆老师也已经接近64岁了。当然,陆老师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其特殊性。但是从这些简单的事实中,我个人的一个深刻领悟是,我们现在都还很年轻,只要努力,都还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科学贡献!总结成一句话,陆老师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辈铭记于心。陆老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就简单地讲这么多吧。再一次感谢紫金山天文台的各位老师们!感谢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也特别感谢师母周精玉老师对我们学生辈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祝师母身体健康!
黄永锋 2022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