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69年5月出生,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实验核与粒子物理研究工作多年,先后参加了北京谱仪(BES)正负电子对撞实验、欧洲核子中心大型轻子对撞机(LEP)上L3实验、美国康奈尔大学CLEO3实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STAR实验等多项工作,以个人或合作组的成员的身份在国内外权威期刊PRL,PRD, PRC等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利用L3实验组的数据通过对e+e-→γγ(γ)的研究,在精确到α3的情况下检验了量子电动力学。通过对上述过程及Z0稀有衰变过程的实验及蒙特卡罗数据的分析研究,获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QED破坏效应参数限。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大科学工程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的零角度亮度检测器的研制工作。在参与为美国BNL-STAR实验研制基于MRPC的飞行时间探测器的R&D工作中,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高能物理组的负责人以及对该TOF原型(TOFr)的中方标定负责人,在2003年成功地使TOFr参加了STAR实验的物理运行和标定,结果表明TOFr极大地拓展了STAR实验的粒子鉴别能力,Pi/K/p粒子动量鉴别能力扩展为以前的2倍以上。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
实验核与粒子物理
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