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队伍 人才库

  • 姓名:范一中
  • 性别:
  • 专家类别:研究员/杰青
  • 学历:研究生毕业
  • 电话:
  • 传真:025-83332091
  • 职务: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间接探测的相关物理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文学报》常务副主编、民革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 电子邮件:yzfan@pmo.ac.cn
  • 所属部门:
  • 通讯地址:(210023)南京市栖霞区元化路10号

    简  历:

  • 1977年4月生于重庆梁平,长期从事暗物质间接探测、引力波天文、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现任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间接探测的相关物理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在基于伽玛射线/宇宙射线的暗物质间接探测、伽玛暴外流体物质组分及多波段辐射起源、引力波天文等多个研究方向做出原创性成果。目前已在Nat., Nat. Astron., Nat. Commun., Phys. Rev. Lett., ApJ等杂志发表17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9000余次。所指导的多位研究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或优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得的主要荣誉或资助包括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973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201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7)、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南京市第十三届“十大科技之星”(2019)、科学探索奖(2023)。

    社会任职:

    研究方向:

  • 暗物质间接探测、引力波天文、高能天体物理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代表论著:

  • (11) 发现了宇宙中最剧烈的紫外光学耀发现象(Jin et al. 2023 Nat. Astron.)

    (10) 定量计算了大质量中子星的核区存在夸克物质的概率,指出自由夸克物质在最重的中子星核区存在的概率超过90%(Han, Huang, Tang & Fan* 2023 Sci. Bull.)

    (9) 基于悟空号卫星的科学发现: 与常进院士等同事一道获得了现阶段最精确的电子宇宙射线能谱测量结果,直接探测到了~0.9TeV处的能谱拐折、发现了存在新结构的初步迹象(DAMPE collaboration 2017 Nat.); 发现了质子、氦核宇宙射线能谱在>10 TeV处的新结构(DAMPE collaboration 2019 Sci. Adv.; 2021 PRL)以及B/C能谱在100GeV/n以上的变硬结构(DAMPE collaboration. 2022 Sci. Bull.)

    (8) 基于公开数据的暗物质多信使候选信号的研究成果:率先在国际上系统的证实了 “银河系中心的GeV超出” (暗物质疑似信号)的物理真实性 (Zhou et al. 2015 PRD);在AMS-02的反质子数据中发现了疑似的~50 GeV的暗物质信号,可与银心GeV超出信号自洽解释 (Cui, Yuan*, Tsai & Fan* 2017 PRL); 利用暗物质模型解释了W玻色子的质量超出,要求暗物质质量为54-74GeV, 并且该参数空间与GeV超、反质子超出相重叠(Fan et al. 2022 PRL; Zhu et al. 2022 PRL)

    (7) 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的研究发现:在首个具有光学余辉的短伽玛暴GRB 050709中发现了千新星成分并首次开展了伽马暴千新星的关联性分析(Jin et al. 2016 Nat. Commun.); 首次在长短暴(GRB 060614)中发现了千新星信号 (Yang et al. 2015 Nat. Commun.)并首次测量得到了千新星温度(Jin et al. 2015 ApJL),揭开了困扰GRB研究界长达9年的长短暴起源之谜.推动了VLT观测申请并获得GW170817/AT2017gfo的宽波段光谱,得到了比铁更重元素诞生于中子星并合的直接证据(Pian et al. 2017 Nat.). 指出短暴的结构化喷流将显著的提高GW/GRB的成协观测率(可达10%;Jin et al. 2018 ApJ). 在GRB 070809中首次发现了发生在宿主星系之外的千新星信号(Jin et al. 2020 Nat. Astron.)

    (6) 在国际上率先研究指出“快变射电暴”有望成为高效的暗能量新探针——可靠的限制暗能量的状态方程(Zhou, Li, Wang, Fan* & Wei 2014 PRD)

    (5) 在短暴的余辉数据中发现了引力波辐射可能的证据并指出慢转中子星的最大引力质量约为2.3倍太阳质量(Fan, Wu & Wei 2013 PRD; Fan et al. 2013 ApJL)

    (4) 利用光球层模型简洁、自洽的解释了伽玛射线暴的4个经验关系(Fan et al. 2012 ApJL);率先预测很窄的强喷流会产生剧烈的GeV-TeV辐射(Zou, Fan* & Piran* 2009 MNRAS),被LHAASO的GRB 221009A观测所证实

    (3) 为解释奇特的X射线辐射提出了短暴的磁星引擎模型(Gao & Fan 2006 ChJAA; Fan & Xu 2006 MNRAS),该模型下短暴的前身星为双中子星。首次提出:(a)磁星风可能直接耗散直接产生X射线辐射;(b)磁星风除注入到短暴的外流体,还将把双子星合并时抛射出的物质加速到中等或跨相对论速度并产生晚期的多波段辐射(Fan & Xu 2006)。这些想法在2013年以来得到了国际同行广泛深入的再研究

    (2) 提出了"滞后内激波"(late internal shock)模型来解释GRB余辉中X射线闪耀现象(Fan & Wei 2005 MNRAS); 总结出了Swift卫星发现的GRB X射线余辉的代表性图象并给出了理论解释框架(Zhang, Fan & Dyks et al. 2006 ApJ)

    (1) 通过研究GRB 990123的光学闪辐射在国际上率先得到了磁化反向激波的证据 (Fan et al. 2002 ChJAA),为伽玛暴的磁化外流体模型提为伽玛暴的磁化外流体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专利申请:

    获奖及荣誉:

  • 2023年:科学探索奖
    2019年:南京市第十三届"十大科技之星"
    2018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7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2016年:2015年度中国100篇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论文(Zhou et al. 2015 PRD)
    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Zhang, Fan & Dyks et al.(2006)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选为New hot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