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朐人,副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2年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4年在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博士后研究。慕尼黑工业大学、罗切斯特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暗物质间接探测和宇宙线物理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共发表SCI学术论文58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论文35篇;(共同)第一作者论文引用超100次2篇, 50-100次5篇;Web of Science高被引用论文4篇。共计获得国内外同行2700多次引用(据ADS和Inspire-HEP数据库)。个人H因子27。
已发表论文详见:http://inspirehep.net/author/profile/Lei.Feng.3?ln=zh_CN
主要成果如下:原初宇宙线负电子能谱变硬的预言以及AMS-02数据确认的论文(L. Feng, et al., Phys.Lett.B728(2014)250-255),被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领导的AMS-02组的论文4次引用;提出黑洞视界反比于光子能量猜想(L. Feng, Eur.Phys.J.Plus134(2019)8,388);提出地球生命起源的一个新猜想——星云中继假说(L. Feng, Acta Astronomica Sinica,2021,62(3):28),并利用该模型解释了生命分子左右手不对称性(L. Feng,Front. Astron. Space Sci. 9:794067 (2022));提出一种宇宙线驱动的生命能量学机制(L. Feng,accepted by Acta AstronomicaSinica);研究了甲烷菌在分子云中的可能性(L. Feng,arXiv:2311.14291),该工作受到phys.org和Universe Today等媒体的报道。基于星云中继假说和后续工作出版科普书一部:《宇宙的胎动:在深空寻找生命起源》。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青年基金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973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三项。
粒子宇宙学、暗物质间接探测、宇宙线物理、天体生物学
江苏省天文学会青年人才奖(2020年)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6年)
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