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20日是中国科学院第十四届公众科学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创新强国富民”,在此期间紫金山天文台举办了多场形式丰富的科普活动,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
一、江苏省南京市主会场活动
5月19日上午,2018全国科技周暨江苏省科普宣传周主会场活动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紫台科普部的工作人员在主会场活动展区为公众带来了陨石样本和天文望远镜。陨石是天外来客,携带了大量的有关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科学信息,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本次展示的陨石样品分别是瑞典铁陨石、俄罗斯Seymchan橄榄陨铁和西北非普通球粒陨石。这些天外来客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学生驻足参观,公众触摸着这些太空物质,提出了很多相关问题,工作人员都一一认真回答。展区另一旁的三台天文望远镜前同样被人群围着,工作人员一边向人们介绍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一边指导人们如何正确使用望远镜观测。虽然天气不好,无法观测太阳,但通过望远镜看到远处的景物近在眼前时,现场很多人对天文望远镜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参观者有所收获。
二、天文科普之旅
5月19日下午,紫台科普部工作人员又赶往江苏盱眙铁山寺,在紫台盱眙观测站为等候在那里的各地天文爱好者带来一场天文科普之旅。盱眙观测站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是地球的卫士,1.2米口径的施密特望远镜主要用于搜索发现可能威胁地球安全的近地小行星。紫台姚进生老师首先向到来的天文爱好者们介绍了观测站的建设历史和科学作用,然后带领大家来到了望远镜观测室内,姚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这架望远镜的工作性能、工作原理和科学成果。大家对于走进中科院野外台站与科研一线人员零距离接触感到格外兴奋,激起了了解未知世界的极大兴趣。
之后,大家又来到铁山寺天文科普园的报告厅,紫台葛永良和王科超为大家带来了两场科普报告。葛永良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彗星—葛汪彗星的发现人之一,他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这颗彗星的发现经过,将科学家的日常工作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王科超则向大家做了《漫游中国古代星空》的科普报告,大家在他的带领下下,了解了中国古代星座划分体系以及与天文相关的很多有趣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
此次活动得到了紫台盱眙观测站、铁山寺天文科普园的大力支持。
科普报告
5月19日上午,紫台赵海斌研究员应邀到南京科技馆报告厅为400多名南京市民和中小学生作了题为《近地天体会是地球的终结者吗》的科普报告。赵海斌研究员从事太阳系天体观测研究,是紫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的首席科学家。赵海斌研究员向公众介绍道:一直以来地球无时不刻地遭受地外天体的撞击,天体撞击曾经给地球带来过巨大的灾难,地球上多次生物灭绝事件都与天体撞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建立近地天体监测系统,搜索发现可能威胁地球的近地小行星十分必要。现场的听众被赵海斌的报告深深吸引,听得兴致勃勃,会后赵海斌研究员还与公众进行了互动,回答了青少年提出的很多问题。
紫金山天文台在中科院公众科学日举办的多场活动,一方面推动实施了中科院关于“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的计划,展示了紫台“率先行动”创新成果;另一方面,通过传播天文知识,提升了公众科学素质,激发了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天文探索的关注和兴趣。
撰稿:王科超,摄影:陈向阳
2018年全国科技周江苏省南京市主活动现场
天文科普之旅活动现场
科普报告活动现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