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普动态

历书科普问题解答

1、农历月的大小是怎样确定的?

2、为什么有的农历年没有年三十?

3、为什么农历要设置闰月?

4、农历闰月是怎样安排?

5、农历中为什么没有闰十二月和正月,而闰四月、闰五月特别多?

6、春节在公历日期里为什么有早有迟?

7、什么是月相?

8、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9、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10、不同的历书节气时刻为何不同?

11、为什么农历中有双立春和无立春?

12、数九的含义是什么?

13、怎样推算入梅、出梅的日期?

14、三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

15、日食是怎样发生的?

16、月食是怎样发生的?

17、什么叫内行星和外行星?

18、什么是凌日?

19、什么是火星大冲?

20、什么是干支纪法?

-------------------------------------------------------------------------------------------------

1、农历月的大小是怎样确定的?

  农历月是以月亮绕地球运动周期来确定的,即以“朔望月为准,所谓朔望就是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现行的历法把朔的发生时刻所在日期固定作为农历月的第一天,也就是初一日,从这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之间的实际间隔天数来确定月的大小,即间隔30天是大月,间隔29天是小月。

点击返回

2、为什么有的农历年没有年三十?

  在知道农历月的大小怎样确定后,那么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有的农历年最后一个月的朔日(初一)到下一个朔日(年初一),它们之间的间隔只有29天,所以这一年就没有年三十了。

点击返回

3、为什么农历要设置闰月?

  我国的农历是调和阴历与阳历的关系,兼顾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而制定的一种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月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行周期朔望月为准的,农历年的长度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回归年)为准的。但是一个回归年是365.2422日,这个数比十二个农历月的总日数要多,又比十三个农历月的总日数要少。因不能把一个农历月划分于不同年份,也不能固定地把十二个农历月或十三个农历月作为一年,因为这样做会使农历年和季节不相符了。比如农历固定每年都是十二个月,则一年只有354天左右,而比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如果每年都提前11天左右过年,那么今年是在冬天过新年,若干年后就要在夏天过新年了。所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已考虑到这一点,在编制农历时,为使每月中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如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是整夜明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年的寒暑季节变化,就采用“置闰月”的方法,在十九个农历年当中有十二个平年,每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年十三个月。这样,使得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基本相符,这就是农历设置闰月的缘故。

点击返回

4、农历闰月是怎样安排?

  农历闰月的安排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排也不尽相同。我们现在沿用的置闰规则为:包含冬至在内的农历月固定为农历十一月,如果从某个农历十一月开始到下一个农历十一月(不含)之间有13个农历月,则取其中最先出现的一个不包含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的农历月,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点击返回

5、农历中为什么没有闰十二月和正月,而闰四月、闰五月特别多?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与月亮和地球实际运动有关。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太阳不是在它的中心,而位于这个椭圆的一焦点。所以,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与太阳的距离就有远近之别,速度就有慢快之分,离太阳越近,运动就越块;相反,离太阳越远运动就越慢。地球离太阳最近的一点叫“近日点”;最远的一点叫“远日点”。在冬至到大寒期间,地球处在近日点附近,运行最快,两中气之间的间隔天数最小29.4天,前后附近的中气间隔也在30天之内,则这段时间的月份中不包含中气的机会极为稀少,而闰月与历月内有无中气有关,所以出现罕见的闰十一月,无闰十二月和正月的现象。在夏至到大暑期间,地球处在远日点附近,地球运行最慢,两中气之间的间隔天数最大达31.5天,前后附近的中气间隔也超过 31天,则这段时间的月份中不包含中气的机会较多,这就是闰四月、闰五月特别多的原因。

点击返回

6、春节在公历日期里为什么有早有迟?

  公历以回归年为基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而农历以朔望月的周期来定历月,平年12个月,全年354天左右,闰年多设置一个闰月,全年13个月,共384天左右。在一年中,农历平年 (12个月)比公历少约11天,农历闰年 (13个月)比公历年长约19天,所以,春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或早或迟与农历有无闰月有密切关系。如果当年农历没有闰月时,则下一年的正月初一在公历中的日期比当年的年初一提前11天左右,如果当年农历有闰月时,则下一年的正月初一在公历中的日期比当年的年初一推迟19天左右。一般规律是,当年和前一年都没有闰月,则下一年的正月初一在公历中的日期较早,如果当年和前两年都有闰月,则下一年的正月初一在公历中的日期较迟。

点击返回

7、什么是月相?

  月球的视形状有大致29天左右的周期变化,月相即指这种变化的位相或月球的一种特定“面相。常使用的月相名称有四种,即朔、上弦、望、下弦,它们分别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视黄经相差0°、90°、180°和270°的月相。朔时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朔日,月球几乎和太阳同时出没,因为其朝向地球的一面照不到阳光,所以从地球上看不到月亮;上弦时太阳在月球的西面约90°的方向,上弦日,太阳西落后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明月(月球的西边半圆月面明亮)高挂天空;望时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望日,当太阳西落时人们就可以看到满月从东方升起;下弦时太阳在月球东面约90°的方向,下弦日,大约在午夜时分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明月 (月球的东边半圆月面明亮)从东方升起。

点击返回

8、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月亮最圆的时刻应该发生在月相望的时刻,此时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月球被照亮的一面正对着地球。一般望的时刻发生在农历十六日左右,因为朔的日期固定作为农历月的初一日,望的日期是不定的,望日的确定与朔时到望时的时间间隔有很大的关系,朔到望的平均长度是14.76日,通常望发生在十六日的概率大于十五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望有时也会发生在十七日或十四日 (少见)。

点击返回

9、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节气反映了地球在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属于阳历范畴。从地球上看,太阳在天球上沿着轨道 (黄道)作周年视运动,我国古代人们发现了太阳年位置的变化与农业气候有着密切关系,于是,在历法中,利用天文现象,反映气候的变化,便于农事的安排,编制了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黄道 (360°)分成二十四等分点,以春分点0点为起点,太阳每运行15°称一节气,位于等分点的瞬间就是交节气时刻,每个节气都设有专用名,它们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等意义。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以上依次顺序数,逢双的又称为中气。

点击返回

10、不同的历书节气时刻为何不同?

  我单位收到大量的人民来信和电话咨询:不同的历书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节气时刻?我们究竟以哪个为准?一些出版社出版的日历书 (长期历表)中刊登的节气时刻精确到分,是很不准确的,有的甚至与正确值相差几十分钟 (大于半小时)。计算节气时刻要用到地球力学时与世界时之间的改正值,世界时是根据地球自转测定的时间,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性,此改正值事先无法获得精确的长期推测值,它的准确性与跨年度有关,跨年度越长误差越大,所以,对于长期历表中的节气时刻,如果给至到分是不精确的,由我台编制出版的长期历书中仅給到时辰,要想得到其精确值,请以我台计算的近期《日历资料》和《中国天文年历》为准。

点击返回

11、为什么农历中有双立春和无立春?

  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在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属于阳历范畴。在阳历中节气日期变化不大,但在农历中节气日期却非常不固定。这是因为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在编制农历时,为使每一个月中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同时兼顾一年中寒暑季节变化,采用了“置闰月”的方法。这样就有闰年和平年之分,闰年十三个月有384天左右,384天比阳历年365或 366天长得多;平年十二个月为354天左右,354天比阳历年365或366天又短得多。春节是农历年的起始日,在公历中的日期变动最早可在1月21日,最晚可在公历2月20日。立春在公历中的日期是2月4日左右,雨水是在2月19日左右。因此,随着春节日期的变动,一年中可能出现两个立春,甚至偶见两个雨水;无立春,甚至偶见无雨水的现象。

点击返回

12、数九的含义是什么?

  数九是从冬至这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个阶段往后数,称冬至数九。 “冬至”日是 “头九头”,连数九天为“头九 ",又叫 “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依次后推,一直数到第九个九天为止,共81天。冬至数九是我国人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由于各地气候的差异,我国有多种不同的数九歌谣,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巧妙地应用当地自然界中生态反映,形象生动地描述“冬至”后两个多月里冬季气候变化的情况。

点击返回

13、怎样推算入梅、出梅的日期?

  入梅:芒种起第一个“丙”日 (指干支纪日的天干)。

  出梅:小暑起第一个“未”日 (指干支纪日的地支)。

点击返回

14、三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

  三伏的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确定的。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叫“三伏”。“庚”就是干支纪日中十天干的庚,庚与庚相隔是10天,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是10天。 中伏到末伏的时间有时相隔10天有时相隔20天,是由于末伏日期定在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所以相隔的天数就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间隔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个庚日时,则中伏与末伏的间隔为20天。

点击返回

15、日食是怎样发生的?

  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是一月。月亮在绕地球运转的同时也随着地球绕太阳转动,所以太阳、地球、月亮这三者在天空中的位置也时刻在变化着,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天体恰好或几乎成一条直线,这时太阳的视圆面被月球部分或全部遮蔽的天象称为日食,部分被遮蔽是日偏食,全部被遮蔽是日全食,当月球的视半径小于太阳的视半径时,月球就不会完全遮住太阳,但可以遮住太阳的中心部分并在其周围留下一个光环,这样的日食称为日环食。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 (朔日)。

点击返回

16、月食是怎样发生的?

  当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时,在地球的背面会拖着一个地球阴影,如果月球运行时部分或全部进入地球的阴影,此时发生的天象就是月偏食或月全食。发生月食时,地球的空间位置是在太阳和月球之间,三天体恰好或几乎成一条直线,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 (望日)。

点击返回

17、什么叫内行星和外行星?

  一般在地球轨道以内的行星:水星、金星叫内行星,在地球轨道以外的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叫外行星。

点击返回

18、什么是凌日?

  内行星绕日运行过程中,当它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有时在地球上会观测到它 (一小黑点)从日面上经过,这就是凌日现象。由于内行星运行的轨道与地球运行的轨道不在同一平面,它们之间有一倾角,所以并不是每次内行星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都发生凌日,只有内行星和地球同时在轨道交点附近时才会发生这种凌日现象。

  水星凌日,平均每一百年发生13次,只发生在五月和十一月。

  金星凌日,发生的机会更少,连续两次发生的时间是8年,105.5年,再8年, 121.5年。只发生在六月和十二月。

点击返回

19、什么是火星大冲?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冲,当外行星和太阳的视黄经相差180°时,我们称它为冲。冲日,太阳西落时外行星从东方升起,整夜可见。由于火星的轨道偏心率较大,火星离太阳最近时为2.067亿公里,最远时为 2.493亿公里。火星冲时,如果又恰逢火星处于近日点 (离太阳最近)附近,离地球的距离可以小到只有5600万公里左右,这样的冲则称它为大冲 (或近日点冲)。大冲是观测、研究火星的大好时机。火星大冲大约每15年或17年发生一次。

点击返回

20、什么是干支纪法?

  干支纪法是我国古代历法中的一项重大发明与独特创造。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就是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而又不重复地一对一搭配起来,把天干的第一个“甲”字和地支的第一个“子”配合成“甲子”,把天干的第二个“乙”字和地支的第二个“丑”配合成“乙丑”,依次类推,当十天干轮完一遍,地支还没完时,如第一轮后的地支“戌”和“亥” 没配完,这时再从“甲”开始,继续与没配完的地支相配,这样周而复始搭配成六十对。这六十对从“甲子”到“癸亥”算着一周,叫六十甲子。古代历法中,就是用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这种方法叫做“干支纪法”。

点击返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