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巡天计划研究成果——银道面(216.25°≤l≤218.75°,-0.75°≤b≤1.25°)天区的分子云与恒星形成

  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计划http://www.radioast.nsdc.cn/mwisp.php)银道面分子谱线巡天团队在天文与天体物理杂志(Astronomy & Astrophysic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对银道面(216.25°l218.75°0.75°b1.25°)范围内共约3.75平方度的天区进行了12CO/13CO/C18O(J=1-0)三条同位素谱线同时观测,并结合红外卫星和毫米波尘埃连续谱档案数据研究了其中分子云的物理性质以及与之成协的恒星形成。 

  该区域分子云在视线方向上有三个速度成分:15km/s27km/s50km/s,分别位于银河系本地臂与英仙臂之间、英仙臂、外臂(图1)。其中27km/s成分云的主要包括一个处于超临界状态的纤维状结构S287-main。巡天工作首次发表的C18O(J=1-0)成图数据在S287-main中发现7个大质量C18O团块,分布在分子气体最大柱密度线上。对这些团块的质量-尺度关系研究表明,它们均很有可能形成大质量恒星(图2)。对50km/s成分获得首次可分辨分子谱线成图观测,揭示出其中3个正在膨胀的较大尺度的分子气体壳层结构(图3)。区域中年轻星分布在电离氢区S287附近和50km/s成分云中的壳层结构交界处呈现富集,表明这些年轻星的形成很有可能是电离氢区和壳层结构的膨胀所触发的。 

  分子云中无处不在的纤维状结构的碎裂过程是恒星及星团形成的关键环节。与碎裂理论模型的比较表明,S287-main中大尺度的碎裂是湍动主导的,而在形成年轻星的尺度上,引力主导的碎裂起重要作用。 

  对这些处于外银河环境下的大质量分子云团块中恒星形成关系的研究发现,它们与Heiderman等人(2010)在英仙座(Perseus)、巨蛇座(Serpens)、蛇夫座(Ophiuchus)等较低质量近邻分子云中团块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恒星形成率面密度明显高于从河外星系的Schmidt-Kennicutt关系所预期的值。 

  该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文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http://dx.doi.org/10.1051/0004-6361/201527334

 

图1(左上):15km/s(蓝色)、27km/s(绿色)、50km/s(红色)三个速度成分的12CO1-0)积分强度图。图2(下):(a13CO1-0)积分强度图(灰度)和C18O1-0)积分强度图(等高线),紫色曲线表示S287-main中分子氢最大柱密度线;(b-d)为各C18O团块的放大图,蓝色圆点为MSX红外卫星发现的大质量年轻星候选体。图3(右上):50km/s成分云的12CO1-0)速度场分布和3个壳层结构(虚线椭圆)。所有图中横坐标均为银经,纵坐标均为银纬。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