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Journal Club2016-17学年第五期报告:“On the origin of the North Polar Spu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ray”

  2016年11月29日中午,紫金山天文台2016-17学年Journal Club第五期报告在紫台大楼619会议室举办。纪丽研究员主持了本次报告会。

  首先在新闻播报环节,覃建波同学为大学介绍了近来发现的含有大量星际尘埃的宇宙极早期(z=7.5)星系——A1689-zD1. 他首先汇报了一下这个星系的具体相关信息及发现的背景,包括距离质量大小及探测方法. 进一步介绍了在星系中尘埃的组成形成增长和瓦解, 去解释为何在宇宙极早期会有这么多尘埃, 是什么机制导致了星系在极短的时标内获得如此有效的金属增分. 在宇宙极早期由于气体充足,星系形成恒星速率极快,所形成的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通过星风或者超新星爆发将金属迅速返还到星际介质中,同时星际尘埃通过吸积气态金属而增长的效率也相对很高, 二者共同作用下便有可能在宇宙极早期便形成如此多的星际尘埃. 这一发现大大拓宽了我们对星系化学增分及星际尘埃增长的认识(Ref: Watson et al., 2015, Nature, 519:327). 本次Science News引发在场师生广泛兴趣与激烈讨论,包括报告人本人在内都受益良多.

  本次Journal Club的公众报告是由杨航同学为大家带来的“On the origin of the North Polar Spu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ray”,主要参考文献为Gu L. et al., 2016, A&A, 594, A78。本次报告主要介绍了关于银河系中的North Polar Spur (NPS)结构,以及从X射线观测对其起源的探究。NPS是存在于银河系中由银道面延伸至北银极区的一连续弧状射电结构,在X射线波段也能清楚地观测到此结构。关于NPS的起源一直存有争论,此前对X射线观测的数据分析曾认为其可能是一个超新星遗迹,或起源于OB星协的强烈星风。报告介绍,文章的作者重新回顾了此前的X射线数据分析,认为其中存在着仅用碰撞电离平衡等离子体加中性气体吸收所不能解释的谱线特征。在引入不同的拟合模型后,作者对比了它们的拟合光谱细节,认为在原有组分中再加入一个高电离度吸收气体成分能够有效重现观测到的谱线特征,足以认为这是一个更接近真实物理过程的模型。由此得到的模型参数与之前有较大变化,同时可推测NPS应是位于银晕内的一个结构,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6-7 kpc。报告结束后大家就报告内容讨论了NPS以及其它银河系内弥漫X射线辐射的起源和进行此类研究的科学意义,并就此引出的开放科学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氛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