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中午,紫金山天文台2016-17学年Journal Club第九期报告在紫台大楼619会议室举办。纪丽研究员主持了本次报告会。
本期Science News的报告人是硕士研究生张大力。他为大家介绍了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可观测宇宙的重构。常规的数值模拟方法是在高红移处随机生成宇宙学模拟的初始条件,利用计算机计算区域内的物质随时间的演化。通常数值模拟中生成的宇宙结构与实际宇宙没有关联,我们通过研究模拟中得到的统计数据和实际宇宙的统计数据做对比来确定数值模拟的精度。重构方法通过利用SDSS巡天的数据来修正模拟的初始密度场,使得模拟产生的宇宙和实际宇宙的质量分布趋于一致,实现了将模拟数据和实际宇宙进行点对点对比,提高了数值模拟工作的直观可信度,并能对可观测宇宙中的天体的演化历史进行追溯。讨论过程中,大家对重构工作在以后的星系天文学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对重构工作以后的发展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其后的公众报告环节由何茜茹同学带来了题为“Triggered Star Formation In W3/W4”的报告。恒星形成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领域,关于恒星形成机制的许多问题至今还没有答案。此次,何茜茹为大家简要介绍了在两分子云W3、W4交界处形成的高密度层中恒星形成区的恒星形成活动。W4区域内的superbubble中心的OB 星协中的大质量恒星可能触发了高密度层中的恒星形成活动。这里以其中一个恒星形成区AFGL333为例,首先得到年轻星 (young stellar object , YSO) 在恒星形成区的质量、分布、年龄、恒星形成效率 (star-formation efficiency, SFE) 和恒星形成率 (star-formation rate, SFR) 等基本物理量,然后对其中不同尺度的触发的恒星形成进行讨论。较大范围 (103pc) 的观测表明, 恒星形成活动在W3、W4两个区域内存在three-generation hierarchy,即最早期恒星和后两代触发形成恒星的年龄梯度;根据AFGL333区域分子云的柱密度可以将其归为低质量恒星形成区,通过与周围尺度相似(102pc)、所处环境相似的低质量恒星形成区SFE的比较,发现AFGL333整个区域的恒星形成活动并没有明显受到W4内大质量星反馈的影响;然而AFGL333中包含有亮边云(BRC, bright rim cloud)结构,对此亮边云BRC5以及W4内亮边云BRC7的研究表明二者中均存在年龄梯度,即亮边云边缘及内部YSO比较年轻,外部YSO比较年老,是大质量星反馈作用触发分子云恒星形成的证据,因此在亮边云的小尺度上(1-3pc)存在被触发的恒星形成活动。报告结束后,大家就触发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陈学鹏老师为大家解答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大的尘泡(>1000pc)如何形成,恒星形成过程有无观测到和理论描述相符合的证据等等。纪丽老师再次为如何做好公共报告提了很多建议,使大家收获良多。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