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中午,紫金山天文台2016-17学年Journal Club第十期报告在紫台大楼619会议室举办。纪丽研究员主持了本次报告会。
Science News介绍环节中,赵起同学作了题“Rapid Circumstellar Disk Evolution and an Accelerating Star Formation Rate in the Infrared Dark Cloud M17 SWex”的科学新闻报告。红外暗云中包含了很多正在形成的大质量恒星,所以研究红外暗云对于研究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早期环境非常重要。原恒星演化阶段的辐射都是大部分红外波段,但是主序前的最后阶段,原恒星会失去内部尘埃盘,在X射线波段发出非常强的辐射,所以作者结合了Chandra的X射线观测、Spitzer的中红外观测、2MASS的近红外观测以及UKIDSS的近红外测将M17 SWex中红外暗云的天体分成了两类:年轻恒星天体(YSO)和无盘恒星,并仿照初始质量函数构建质量函数。文章发现无盘恒星质量函数的斜率比YSO的斜率较缓,两者相加的质量函数与初始质量函数的斜率比较接近,经过公式计算发现中等质量恒星的内部盘演化时标短于低质量恒星,时标大概小于1百万年,所以作者认为M17 SWex的红外暗云区已经是一个活动的恒星形成区,而不是之前认为的恒星形成的初始环境。(Ref:Povich, M. et.al., 2016, ApJ, 825:125)。报告之后,报告人与听众对红外暗云的性质、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条件、恒星形成率等问题以及X射线在恒星形成研究中起到的作用展开了探讨。
本次Journal Club的公众报告是张大力同学给大家带来的“Detection of satellites of the Milky Way”,主要的参考文献是K. Bechtol, A. Drlica-Wagner, E. Balbinot, et al. 2015, ApJ, 805, 130 和 A. Drlica-Wagner, K. Bechtol, E. S. Rykoff, et al. 2015, ApJ, 813(2), 109。星系的周围分布着大量质量较小的卫星星系,卫星星系的研究对我们了解宇宙的暗物质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当前的观测手段,我们主要通过观测银河系的卫星星系来探索卫星星系的物理性质。目前我们一共发现了大约50个银河系卫星星系,远小于银河系所有卫星星系的数目,通过观测发现更多卫星星系将是未来星系天文学研究中重要的环节。
报告简单介绍了目前我们对卫星星系的认知和卫星星系的物理性质,接着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对卫星星系的观测情况。DES是2013年启动的大型巡天任务,他们在观测工作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可靠的从天空背景中分离出极暗的卫星星系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发现了16个新的卫星星系候选体。最后介绍了DES工作组利用观测到的数据对卫星星系的空间分布和数目做了分析,又介绍了卫星星系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讨论环节中,大家表示就环境对卫星星系的分布产生的影响做了一些讨论,并在讨论中对模拟和观测中得出的结果做了简单的对比。讨论过程中有暗物质方向的研究人员对卫星星系的暗物质性质作用做出了解释,阐释了卫星星系的观测对暗物质研究产生的帮助,并讨论了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探测卫星项目和DES巡天项目在未来合作研究的可能。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