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紫金山天文台揭示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探测目标恒星的活动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围绕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 CHES)空间探测任务开展了先期研究,揭示了探测目标类日恒星活动性导致的天体测量噪声,进而估计了恒星周围宜居带类地行星的探测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HES)将通过高精度相对天体测量方法,精确地测量目标恒星中心位置相对于6至8颗标准参考星的微角秒级别的星间距变化,进而探测围绕100颗近邻类日恒星(10 pc,距太阳系约 32 光年)的宜居带类地行星。由于恒星表面存在黑子、光斑,其辐射强度不同于周围的宁静区域,导致观测到的光心位置偏离恒星中心位置。据估计,对于一颗位于10 pc处的类日恒星,光心偏移量可达约0.5微角秒,这与其宜居带内类地行星引起的恒星位移天体测量信号相当。同时,恒星表面黑子与光斑的分布随着恒星自转和活动区域的演化而变化,体现为恒星光心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目标恒星活动性对天体测量探测精度影响如何,及宜居带类地行星的探测率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以CHES的目标恒星为对象,利用恒星质量、半径、有效温度及色球活动性指数()等特性,结合TESS卫星的测光数据,估计了恒星活动性程度(图1)。基于探测目标恒星特性,研究人员建立了恒星表面的黑子与光斑模型,包括恒星活动区域分布、面积、对比度及演化等信息(图2),进而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恒星光心偏移的天体测量值。

1 CHES目标恒星色球活动性指数与活动性程度

2 CHES目标恒星107 Psc活动区域随时间分布

研究表明,在CHES的5年任务内,超过90%的目标恒星的光心抖动值标准差低于1微角秒(图3),平均值低于0.4微角秒,符合CHES的天体测量精度误差分配的约束。研究团队基于卫星的观测策略,估计了目标恒星周围宜居行星的探测率,结果表明约95%的类日恒星周围宜居带类地行星的探测率超过80%,这一探测精度足以发现信噪比高于6的类地行星(图4)。该项研究为CHES未来的宜居行星探测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3 CHES目标恒星光心偏移值在两个方向上的天体测量抖动的标准差

4 CHES目标恒星周围宜居行星的探测率

近邻宜居行星的探测与表征是未来系外宜居行星研究的前沿,CHES可与下一代的空间望远镜-美国的宜居世界天文台 (Habitable World Observatory, HWO)与中国的“觅音计划”等直接成像法充分结合。作为“探路者”,CHES对近邻宜居行星的科学发现将预先为HWO与“觅音计划”提供核心观测样本,显著提高直接成像光谱观测任务的探测效率, 使其更聚焦于宜居行星大气生命信号的精细刻画与表征, 揭示行星的宜居性。

该项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为紫金山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暴春晖。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847/1538-3881/ad403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