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 台 通 讯
第2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党政综合办公室编 2013年3月
----------------------------------------------------------------------------------------------------------
阴和俊调研紫金山天文台
3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阴和俊一行来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调研紫台135战略规划推进落实情况。
阴和俊实地考察了紫台太赫兹超导探测器研制平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有效载荷联调实验室,以及空间目标与碎片数据中心,与科研人员亲切交流,勉励大家刻苦钻研,不断作出新的创新贡献。
阴和俊详细听取了紫台关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项目进展、小行星深空探测组织工作进展、太赫兹探测技术应用情况汇报、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进展四个专项汇报。
阴和俊说,近几年,紫台在空间科学和空间碎片等领域都有长足发展,研究领域宽,技术水平深,每年都有一些工作亮点,值得肯定。当前,国家对紫台承担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空间碎片探测、小行星深空探测等科研任务寄予厚望。紫台任务重,压力大,但是一定要克服困难,力争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产出。
阴和俊建议,紫台在太赫兹技术领域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实力,希望能够部署太赫兹技术在成像、传输、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紫台在空间碎片研究领域优势明显,希望不断提升空间碎片研究的新手段、新方法和新技术,保持技术优势;进一步研究小行星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要有创新,多做新发现。紫台目前科研条件和环境比较艰苦,希望领导班子把平台、条件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
中科院高技术局有关负责人参加了调研。紫金山天文台杨戟台长、鲁春林书记等陪同调研。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主镜镀膜完成
2012年9月-12月,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在天文专项和财政部修缮购置专项的支持下,进行了1.2米口径球面主镜的镀膜。经过镀膜的主镜安装到近地天体望远镜上。望远镜系统经过初步调试,于2012年12月30日恢复观测。
近地天体望远镜的主镜是2004年首次镀膜的,当时镀的是“铝+SiO膜”,可见光区域平均反射率为85%,通常这种膜需要2年一次重镀。2012年近地天体望远镜1.2米主镜的反射率已下降为约65%(633 nm红光),急需重新镀膜优化反射率。2012年9月运赴长春实施“铝+多层介质”镀膜,12月下旬完成镀膜后安全返回盱眙观测站。此次镀膜实现了和近地天体望远镜光学响应、待升级的10k×10k CCD相机匹配的优化膜系(见图1)。新的反射膜在550 nm - 800 nm波段反射率大于96%,将大大提高后续即将开展的太阳系天体巡天、反银心窄带巡天等项目的效率。
紫金山天文台召开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太赫兹超导阵列成像系统”进展交流会
2013年3月1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太赫兹超导阵列成像系统”年度进展交流会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召开。
紫台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太赫兹超导阵列成像系统” 执行时间从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项目将研制一台达到地面观测设备背景极限灵敏度的太赫兹超导阵列成像系统,作为南极太赫兹望远镜的下一代主干观测设备终端,为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学研究提供太赫兹/远红外波段的巡天“传世”数据库。另外,该项目研究成果还可以应用于其它太赫兹应用领域的快速成像探测。
出席会议的专家组成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天文处处长董国轩、浙江大学张泽院士、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陆卫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颜毅华研究员等。
会议由董国轩主持,汲培文和紫台杨戟台长分别代表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依托单位发表讲话,对项目前期的执行和管理概况进行了介绍。紫台史生才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第一年度的研究内容、主要进展、经费使用、以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等。2012年度,项目取得了三方面的重要进展:1)完成了超导相变边缘探测器(TES)的设计、制备与初步特性表征;2)完成了超导动态电感探测器(KID)的5*2像元阵列的设计、器件制备与液氦温区的初步特性表征;3)实现了0.3K低温制冷系统设计与构建。
与会专家围绕该项目进度、实施过程和取得进展等进行了提问,与项目组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参观了实验室现场。最后,汲培文代表专家组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对项目组2012年度所取得的进展予以充分肯定,并建议项目组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资料管理,统筹经费安排,加强研制风险评估。
出席会议的还有国家基金委计划局谢焕瑛副处长、数理科学部张守著处长、倪培根研究员和刘庆忠研究员,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天文力学与空间科学处薛艳杰副处长、以及紫金山天文台项目组成员及科技处有关人员等。
《动力学阿尔文波:理论、实验和应用》英文版出版
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Kinetic Alfven Wave: Theory, Experiment, and Application》(动力学阿尔文波:理论、实验和应用)。该书系紫金山天文台吴德金研究员撰写的英文版学术专著,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动力学阿尔文波是短波长的色散阿尔文波,最早由美籍华人物理学家陈骝与其合作者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由于在等离子体加热和粒子加速等现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随后被应用于实验室聚变等离子体加热和地球极光电子加速等现象的研究。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等离子体实验和探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动力学阿尔文波的实验研究在地面实验室和空间卫星实地探测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特别是早期的许多理论预言逐一得到了实验证实,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激发了人们对动力学阿尔文波越来越浓厚的研究兴趣。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等离子体、空间等离子体和太阳等离子体的各种精细结构与活动现象的研究中。其首创者陈骝教授也主要由于在动力学阿尔文波理论研究等方面杰出的开创性贡献而荣获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2008年度“阿尔文奖(Hannes Alfven Prize)”和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2012年度“麦克斯韦奖(James Clerk Maxwell Prize)”,它们都被视为国际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领域里的崇高荣誉奖项。
吴德金研究员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动力学阿尔文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有关研究成果曾获得“江苏省2006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他撰写的《Kinetic Alfven Wave: Theory, Experiment, and Application》这部学术专著不仅系统阐述了动力学阿尔文波的物理特性、基本理论和实验研究,也深入地介绍了他与合作者在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动力学阿尔文波在极光高能电子加速、日冕等离子体非均匀加热、以及延伸日冕中少量重离子“反常加热”等粒子能化现象中的应用。来自比利时“空间和高层大气物理学”研究所(Belgian Institute for Space Aeronomy)的物理学家Yuriy M. Voitenko教授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推荐该书弥补了近20年来动力学阿尔文波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
紫台姚安观测站职工刘兴俊捐髓救苏州女孩
2月25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姚安观测站25岁的刘兴俊把体内的“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一名苏州女孩,让这位患白血病的女孩重获新生。
“感觉就像献血一样。”上午8点半,刘兴俊静静躺在昆医附一院血液科细胞采集室的床上采集干细胞,母亲王桂平一直守候在他身边,关注着整个捐献过程。刘兴俊告诉记者,他来自楚雄,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姚安观测站工作。他在就读于楚雄师范学院时,知道了捐献骨髓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于是报名成为了一名捐献志愿者。
刘兴俊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小伙,曾经多次参与献血。2009年,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正当他高兴地准备捐献时,由于患者的原因捐献中止了,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不久前,刘兴俊又与一名苏州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接到通知后,他欣然同意捐献。
元宵节当天上午11点,刘兴俊的父母专程坐班车从家乡来到昆明看望他,一家人在一起过了个不一样的节日。“200毫升造血干细胞就能救一个人的生命,何乐不为,只要不影响身体,我们就支持他。” 刘兴俊的父亲刘木刚告诉记者,他相信儿子的选择是对的,全家人都支持他。在西安上大学的弟弟刘兴达也陪伴哥哥来到昆明,受到哥哥的影响,他表示也要成为一名捐献志愿者。
昨天,刘兴俊还准备了一封贺卡和一个精美的玉石挂件,写下了鼓励苏州女孩战胜疾病的祝愿,委托红十字志愿者连同他的造血干细胞一起送往苏州。据悉,刘兴俊是云南第7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摘自2月26日昆明《春城晚报》)
简讯:
? 2月4日,紫台举办“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知识培训。
? 3月11日,航科集团五院研究员、嫦娥二号卫星总师黄江川,副总师饶炜等一行与紫台科研人员就我国首次小行星深空探测任务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研讨。
? 1月10日至13日,由紫台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承办的第十三届东亚地区亚毫米波接收机技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 2月5日,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邓勇、副校长马石庄一行来紫台调研。
? 3月7-8日,紫台组织召开了我国首次小行星深空探测任务的关键载荷之一——有机组分分析仪研制研讨会。
? 1月,紫台连续三年荣获“中科院信息化工作优秀奖” 。
? 1月,紫台3名研究生郭可欣、许磊、林厚源荣获2012年度国家奖学金。
? 1月11日,紫台召开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动员会。
?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紫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获江苏省教育科技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马月华同志荣获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