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坚持面向天文学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纵横星际,筑梦钟山。紫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等学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团队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
紫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紫台不断明晰战略定位,凝练创新目标,努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应用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底,紫台总职工371人,其中科技岗位人员230人、技术支撑岗位99人,管理支撑岗位人员4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13人......
面向天文学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水平的...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科学研究
项目负责人:常进
执行时间: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
总体研究目标:发展并完善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关键技术和方法;测量宇宙高能电子(GeV至10TeV)的精确能谱和空间分布;获得宇宙弥漫伽玛射线(GeV至TeV)高精度的能谱和空间分布;获得0.1-100TeV的核素宇宙射线能谱;测定或限制暗物质的粒子属性。
课题一:卫星探测器的运行及刻度,课题负责人:郭建华
课题二:卫星的物理事例重建以及数据分析,课题负责人:伍健
课题三:卫星高级数据处理及科学研究,课题负责人:毕效军
课题四:卫星(硅探测器)国际合作,课题负责人:袁强
-------------------------------------------------------------------------------
项目名称:恒星形成与星际介质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高煜
执行时间: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
总体研究目标:本项目将开展从河内到高红移星系中不同尺度、不同演化时期和物理环境中的恒星形成研究,将系统测量恒星形成及星际介质基本物理参数,获得分子云形成时标、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物理化学状态、银河系气体结构、不同星系环境下的恒星形成率等重要物理参数.提高我国恒星形成研究队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同时,本项目将凝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的科学目标,为其建成后尽早形成重大科学突破产生关键的推动和催生作用并为该项目培养后备人才。
课题一:分子云的性质和恒星形成的条件,课题负责人:杨戟
课题二: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化学状态,课题负责人:陈学鹏
课题三:近邻和高红移宇宙中的恒星形成、星暴和活动星系核的关联,课题负责人:顾秋生
课题四:星际介质、恒星形成率和恒星形成定律,课题负责人:高煜
项目名称:射电技术方法前沿研究
项目负责人:任远
执行时间:2018年5月至2023年4月
总体研究目标:本项目全面开展国际前沿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天线、信号接收及处理技术与方法研究,建立针对微波至太赫兹波段的大型高精度天线设计、制造及测控关键技术与方法,为实现DATE5望远镜天线自主研制和提升我国微波及毫米波波段大型望远镜天线研制能力提供关键技术方法支撑;建立针对相位阵馈源、多波束接收机、以及宽带(>5GHz)高时间分辨率(亚毫秒)和高频谱分辨率(50kHz)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方法;确定影响射电天文接收机关键部件带宽与灵敏度的物理机制,为研制倍频程以上超宽带、优于5倍量子极限高灵敏度的射电天文接收机提供理论基础;完成下一代太赫兹波段多波束边带分离模式超导接收机系统的研制,达到或优于国际同类接收机系统水平。
课题一:太赫兹波段高灵敏度超导接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任远
课题二:大型及高精度天线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课题负责人:左营喜
课题三:相位阵馈源接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金乘进
课题四:超宽带低噪声低功耗致冷接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郑为民
首页 >> 重大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科学研究
项目负责人:常进
执行时间: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
总体研究目标:发展并完善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关键技术和方法;测量宇宙高能电子(GeV至10TeV)的精确能谱和空间分布;获得宇宙弥漫伽玛射线(GeV至TeV)高精度的能谱和空间分布;获得0.1-100TeV的核素宇宙射线能谱;测定或限制暗物质的粒子属性。
课题一:卫星探测器的运行及刻度,课题负责人:郭建华
课题二:卫星的物理事例重建以及数据分析,课题负责人:伍健
课题三:卫星高级数据处理及科学研究,课题负责人:毕效军
课题四:卫星(硅探测器)国际合作,课题负责人:袁强
-------------------------------------------------------------------------------
项目名称:恒星形成与星际介质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高煜
执行时间: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
总体研究目标:本项目将开展从河内到高红移星系中不同尺度、不同演化时期和物理环境中的恒星形成研究,将系统测量恒星形成及星际介质基本物理参数,获得分子云形成时标、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物理化学状态、银河系气体结构、不同星系环境下的恒星形成率等重要物理参数.提高我国恒星形成研究队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同时,本项目将凝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的科学目标,为其建成后尽早形成重大科学突破产生关键的推动和催生作用并为该项目培养后备人才。
课题一:分子云的性质和恒星形成的条件,课题负责人:杨戟
课题二: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化学状态,课题负责人:陈学鹏
课题三:近邻和高红移宇宙中的恒星形成、星暴和活动星系核的关联,课题负责人:顾秋生
课题四:星际介质、恒星形成率和恒星形成定律,课题负责人:高煜
-------------------------------------------------------------------------------
项目名称:射电技术方法前沿研究
项目负责人:任远
执行时间:2018年5月至2023年4月
总体研究目标:本项目全面开展国际前沿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天线、信号接收及处理技术与方法研究,建立针对微波至太赫兹波段的大型高精度天线设计、制造及测控关键技术与方法,为实现DATE5望远镜天线自主研制和提升我国微波及毫米波波段大型望远镜天线研制能力提供关键技术方法支撑;建立针对相位阵馈源、多波束接收机、以及宽带(>5GHz)高时间分辨率(亚毫秒)和高频谱分辨率(50kHz)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方法;确定影响射电天文接收机关键部件带宽与灵敏度的物理机制,为研制倍频程以上超宽带、优于5倍量子极限高灵敏度的射电天文接收机提供理论基础;完成下一代太赫兹波段多波束边带分离模式超导接收机系统的研制,达到或优于国际同类接收机系统水平。
课题一:太赫兹波段高灵敏度超导接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任远
课题二:大型及高精度天线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课题负责人:左营喜
课题三:相位阵馈源接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金乘进
课题四:超宽带低噪声低功耗致冷接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郑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