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空间天文党支部是一个“年轻”的支部,现有正式党员38人,1名预备党员,其中在职职工党员25人,学生党员14人。党支部所在的研究部参与了我国第一颗空间太阳观测卫星计划(天文卫星一号)的立项,“神舟2号-空间天文分系统”的研制和空间观测,实现了我国天文界在卫星平台上观测到天体高能辐射“零”的突破;从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卫星工程有效载荷的研制的经验积累,到主导研制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成功发射,研究部实现了我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
党员创先争优,聚力科研创新
党员创先争优,聚力科研创新是打造“我国第一颗空间天文卫星”的强大动力。卫星工程不是理论研究,一个人单打独斗是完成不了工程项目的,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到,而在这个团队中我们的党员同志们率先垂范,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于攻坚,甘于奉献。我们说什么是合格党员?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敬业值守,敢于担当。
张岩、黄永益两位年轻的党员在研制高压供电机箱过程中为了降低研制成本,决定使用高压模块元器件,独立自主研制紫台自己的高压机箱。他们始终坚持着搞好高压机箱、确保载荷工作的信念,顶住压力,攻克高压打火以及性能不稳定的难题,保证了DAMPE的正常工作。
整星联合调试测试期间,张岩查漏补缺,用一周时间,在数以百T的工程参数事件中发现了一次高压跳变事件。虽然仅有一次,但张岩认为这是隐患,必须解决。经过元器件开盖检查,发现高压模块内有一电阻在国外出厂时就已经出现虚焊现象,成功的避免了一次重大质量事件。
党支部书记、中子探测器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马涛,曾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伽马谱仪的主要参研人员。嫦娥一号发射时独自在西昌坚守岗位70天,嫦娥二号发射时仍然是他独自在西昌坚守岗位70天。由于人手的限制,与中子探测器相关的大量工作都要由马涛负责,探测器设计、研制、封装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马涛和黄永益承担的工作量超过了正常工作量的三倍。
支委、载荷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胡一鸣,与团队成员陈灯意、宫一忠通过反复的迭代和优化,最终确定了BGO量能器的物理配置设计、结构设计、热设计、电磁屏蔽设计,最终形成以独有的非金属复合材料空腔蜂窝型箱体支撑结构为核心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BGO量能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顺利通过环境模拟试验,试验前后量能器的工作性能一致,标志着重达一吨,占整星重量58%的BGO量能器的超高荷重比关键技术得到了解决。
卫星在轨测试期间的寒冬腊月里,支委李翔和青年党员岳川、王远鹏,为了应对卫星刚上天不久的各种情况和测试需求,每天早上5点至8点来到监控大厅分析数据,晚上12点至3点才离开,披星而来,戴月而归,通宵不回亦是家常便饭,有一次甚至连续3天只睡了4个小时。党员徐遵磊,卫星上天后紧急受命,零经验开始分析卫星的伽玛射线数据,历经夜以继日的苦干,成功于卫星在轨测试期间得到卫星的首个伽玛射线天图,充分验证了卫星的良好工作状态。
年轻党员陈灯意,自打来到紫台工作,就融入了实验室这个大集体,不仅承担着结构分系统研制任务,还扮演者保密员、安全员等各种不同角色,默默无闻地干着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的工作,传承着新时代的螺丝钉精神,忘我而无闻,默默守护,默默奉献。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同舟共济,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完美的团队离不开优秀的领导者,所有团队成员围绕在常进首席科学家周围,为了DAMPE的成功,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记。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是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于2011年12月正式启动以来,首席科学家,共产党员常进带领大家脚踏实地,勇于攻坚,克服了研制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包括研制经费、科技水平、工业基础和组织架构等等,他们承受了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工作难度和压力。为了保证“悟空”项目的顺利进行,研究部有一个严格的排班表。项目开始之初,由于担心无法及时解决很多突发问题,很多人甚至凌晨三点就会来到实验室。到后来,随着一切都走上轨道,排班的频率才逐渐降低到每个人的体力可以支撑的程度。
在党员带头精神的感召下,研究部的同志们都自觉向党员同志看齐,自发地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终于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悟空号”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升天,卫星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关键技术指标达到或者超过世界最高水平。
“悟空”号成功发射后,已顺利在轨运行超过两周年。“悟空”号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及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两度特别提及,后又入选党的十九大报告。利用其在轨运行前530天采集的数据,研究部科研人员已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该成果已经于2017年12月7日在Nature杂志上正式发表,并引起国际同行的巨大反响。
首席科学家常进因其在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空间天文观测设备研制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表彰。 “基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科学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表彰。
以学促做,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助力科技创新
结合科研支部工作特点和实际,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学促做,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党员。战争年代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坚持缔造了新中国,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理想和信念来坚定前进的方向。今天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就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在落实“四个率先”和实现天文梦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科研工作中党支部结合实际以“学”为基础,坚持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两手抓,两促进,利用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媒体载体等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习教育的各项工作更接地气,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暗物质空间天文党支部成员目前基本都是“一岗双责”,既有自身的业务岗位,同时又兼做党务工作。支部和行政班子决策同台,指挥同道,思路同步,责任同担。
党支部实行双培机制, 即把党员培养成优秀职工,同时把优秀职工培养成党员。根据部门空间天文的工作特点,党支部围绕部门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策划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党支部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党员聚集在党组织周围。党支部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建立了党支部微信群,使之成为党员的“流动学习室”;组织学习廖俊波、黄大年、南仁东先进事迹,组织观看《周恩来党性之光》、《将改革进行到底》等专题片;积极组织党员参加“我的信念,我的科研”演讲比赛、七一诗歌朗诵会、“我心中最美科学家”征文,使基层党员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形成多层次、多平台、多视角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党支部书记为工会分工会主席,组织大家参加了多个兴趣爱好协会,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植入职工爱好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励职工和党员一起,自觉为科技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针对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特殊性开展支部工作。不同的任务期中,任务的复杂性、工作强度、危险性都会有不同,支部结合这些特殊性做好相应的服务,做好对职工、对党员的帮扶慰问,以解后顾之忧。
在执行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任务中,我们的党支部向全体党员传递了这样一种精神,“不忘初心,坚持梦想,严谨敬业,勇于攻坚,无私奉献”。
暗物质空间天文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和职工为实现“我国第一颗空间天文卫星”的梦想努力拼搏,最终实现了梦想。研究部的党员们是一群有勇气、有担当、有梦想的人,他们怀着对党和事业的热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学促做,诠释着无私奉献、勇于攻坚、聚力创新的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跨越以往,走入了我国空间天文卫星事业的新天地!
党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