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紫金山天文台牵头承办香山科学会议第795次学术讨论会

为推进我国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观测设施建设及重大科学产出,9月18-19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联合青海省海西州科技局承办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95次学术讨论会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以“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为主题,设置了“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前沿科学”“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关键技术”“太赫兹交叉领域应用前景”等三个中心议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史生才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崔向群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景益鹏教授、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林海青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国内20余家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执行主席史生才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秉承香山科学会议的优良传统,围绕会议主题共同进行科技创新的深度对话,擘画我国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发展蓝图,希望聚集国内各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抢占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领域科技制高点。

随后,史生才研究员作了题为“我国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发展现状与规划”的主题评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技术储备、台址勘察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一直在有序推进,过去几年聚焦前沿科学问题组织了多次深入论证,初步形成了空间-青藏高原-南极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发展规划,以及“一带一路”LCT望远镜合作计划。需要进一步凝练发展规划,推进相关观测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发展,实现相关前沿科学突破和重大交叉应用。

西湖大学施勇教授以“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前沿科学”为题作中心议题评述报告。报告指出,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新科学问题的涌现,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将通过揭示宜居行星形成的初始条件,探索暗物质、暗能量、引力和黑洞的本质,以及详细刻画宇宙生态系统中的冷/热物质成分,为天文学前沿带来突破性进展。

紫金山天文台李婧研究员作了题为“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关键技术”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具有青藏高原和南极冰穹A等独特优良天文台址资源优势,具有国际先进的亚毫米波/太赫兹超导高灵敏度探测器技术优势,逐步推进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亚毫米波天文观测设施建设恰逢其时。

国防科技大学王宏强教授围绕“太赫兹交叉领域应用前景”作主题评述报告。报告指出当前太赫兹技术正处在由原来的“空白”向实际应用过度的窗口期。除部分器件水平外,我国太赫兹技术及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相当。迫切需要紧贴应用需求,从核心器件和关键技术出发,集智攻关,助力我国太赫兹技术发展及应用。

南京大学王涛教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龚龑研究员、北京大学上官晋沂教授、东北大学张鑫教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林镇辉正高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郑元鹏正高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安涛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束成钢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邓贤进研究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姜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光学技术研究所侯永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孙荣煜研究员等分别围绕3个中心议题作了专题报告。

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及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一致认为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要开展体系化布局与研究,凝聚优势力量集智攻关,加强国际合作。以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为抓手,有望推动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天文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满足相关国家战略需求。

香山科学会议自1993年创办以来,秉持“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的宗旨,是我国科技界最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物理科学二处处长李会红,青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曲玉祥、党组成员/副厅长王荔华,青海省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书记眭晓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所所长姚勇正高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毛瑞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原台长沈志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袁祥岩,大连大学副校长刘海文,北京大学王楠林教授等参加会议。

香山科学会议官网报道链接:香山科学会议第795次:亚毫米波/太赫兹天文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学术讨论会在青海德令哈成功召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