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紫台通讯

紫台通讯2008年2月

我台荣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常进、马涛荣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

2007年12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我台蒋耀文副台长和参加嫦娥一号卫星γ射线谱仪研制工作的常进研究员、马涛工程师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的庆功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紫金山天文台在嫦娥一号卫星工程中承担了γ射线谱仪的研制任务,成功开机接收科学数据,对嫦娥一号卫星的科学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12月12日下午,人事部、国防科工委、国资委、总装备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对在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各项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授予200名同志“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紫金山天文台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单位”称号,我台常进和马涛荣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

陆埮院士的科普专著《物质探微:从电子到夸克》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7年1月8日,中国科协推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丛书《物理改变世界》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中,《物质探微:从电子到夸克》是紫金山天文台陆埮院士和内蒙古大学罗辽复教授合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目前科普项目的最高奖励级别。

《物理改变世界》是科学出版社联合多位著名物理学大师推出的科普丛书,含《数字文明:物理学和计算机》、《溯源探幽:熵的世界》、、《物质探微:从电子到夸克》、《超越自由:神奇的超导体》、《边缘奇迹:相变和临界现象 》五种。丛书于2005年7月出版,目前已完成第三次印刷,受到海内外读者欢迎,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物质探微:从电子到夸克》通俗地阐述了粒子物理的基本知识,从主要常见粒子如电子、光子、质子、中子、反粒子、中微子、共振子等乃至比较特殊的J/Ψ等粒子的发现,作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对宇称不守恒、夸克模型以及认识逐步走向统一的探索故事,作了深入浅出和比较生动的描述。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发现或进展,特别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大多作了着力的说明。对于一些基本的数据,也大多作了更新。而且,还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了夸克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上的应用,特别是关于奇异夸克星的探索和研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适合对科学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也是高等院校师生、中学教师、科技工作者的有益参考。(综合办)

我台科研人员朱镇熹在南极考察天文台址

2008年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向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发出慰问信,衷心祝贺紫金山天文台朱镇熹和国家天文台周旭两位科研人员于2008年1月22日成功到达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并在全体内陆考察队员的协助下,迅速安装仪器设备,开展天文台址综合考察。路院长向两位考察队员表示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以不畏艰难困苦、勇于探索的实际行动和奋斗精神,为中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为我国南极天文学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衷心祝愿他们与全体考察队员精诚合作,再接再厉,圆满完成此次南极内陆冰盖科学考察的各项任务,并预祝我国南极天文事业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此次南极天文科考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最高点海拔4093米冰穹A处开展天文台址综合考察,安装我国首架小型光学望远镜阵CSTAR进行天文观测。其主要目的是系统测定天文选址参数,为不远的将来我国在南极内陆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提供详尽的科学依据。自动天文观测站由发电机、主控计算机、卫星通讯、太阳能板、自动气象站,以及观测大气视宁度、天空背景、极光等一系列设备组成。我国自主研制的CSTAR届时将监测南极天顶20多平方度内的所有天体,进行变星监测及统计分析,寻找系外行星、超新星等。

本次天文台址综合考察活动由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组织,是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天文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2006年12月24日,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在紫金山天文台成立,该中心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和共建。其使命是积极推进我国南极天文项目的立项与实施,协调和促进南极天文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南极天文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未来3-10年,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将积极推动4 x 13cm望远镜阵、3 x 50cm 施密特望远镜阵、400 x 50cm望远镜阵以及亚毫米波望远镜等一系列设备的研制与观测。

“王选星”命名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

2008年1月31日上午9时,“王选星”命名仪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4913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选星”,以纪念和彰显王选先生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王选星”命名仪式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教育部、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和方正集团共同主办。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和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方正集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一百多人出席了命名仪式。

王选(1937-2006)是中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等职。王选所领导的科研集体先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方正彩色出版系统,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为我国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

命名仪式上,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鲁春林向王选夫人陈堃球女士颁授王选星命名证书并致贺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颁授王选星命名铜匾。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发现者代表杨捷兴宣读王选星国际命名公报和介绍王选星情况。小行星发现者代表汪琦赠送王选星照片。紫金山天文台鲁春林书记在贺词中表示,小行星命名具有国际性和历史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王选先生杰出的学术成就和所开创的汉字印刷技术革命,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产业自主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以饱满的爱国情怀参与全国政协和九三学社的领导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生福祉而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王选院士荣获小行星国际命名,完全是实至名归。

“王选星”是紫金山天文台于1965年9月20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1991年9月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第4913号的国际永久编号。该星的轨道处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是一个偏心率为0.189的椭圆,它的轨道倾角为3.05度,轨道半长径为2.443个天文单位,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亿6千6百万公里,绕太阳一周需3.82年,绕日运行速度为每秒19.1公里。

我台获得资产清查先进单位通报表扬

2007年12月7日,中科院通报表扬在今年资产清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紫金山天文台与其它43个院属单位获得表扬。今年1月,中科院部署资产清查工作。紫台财务室、综合办、科技处、图书馆、科普部等部门按照相关要求认真清查盘点、及时审核上报。整个清查过程领导重视,清查认真、数据准确、工作仔细。6月,紫台上报资产清查数据,10月30日中科院批复审核通过。(综合办)

我台苏扬博士举行博士后开题报告会

2008年1月2日下午,我台举行天体物理专业苏扬博士后的开题报告会。苏扬博士的开题报告是“超新星遗迹与分子云的相互作用”。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阳教授、紫台博士生导师韦大明、王洪池研究员担任了评审委员。其合作导师杨戟研究员以及对相关课题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也参加了会议。

苏扬博士于2007年8月到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以其较强的实力获得2007年度“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的基金资助。与会专家听取了苏扬博士的报告后,对报告中的内容,包括超新星遗迹与甚高能辐射之间的联系,超新星遗迹与分子云之间相互作用中的射电连续辐射,红外、X-ray和Gamma-ray这些多波段辐射的观测效应,国内外目前和未来可利用的观测资源以及数据资料的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并针对目前研究课题中观测目标的选取和未来研究方向中大样本的统计等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专家均认为苏扬的博士后研究课题选题新颖,创新性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祝愿他取得优异成绩。(研究生部)

我台张爱铖博士举行博士后出站报告会

2007年12月20日上午,紫金山天文台4楼会议室举行了张爱铖博士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会。紫台徐伟彪、王思潮研究员,南京大学王鹤年、王汝成教授,以及本台对相关课题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出席了报告会。

张爱铖博士于2005年6月到紫台从事天体化学和陨石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是徐伟彪研究员。在此期间,他先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和江苏省博士后基金的经费资助。会上,张爱铖博士详细汇报了博士后期间所开展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与会专家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分析,均认为张爱铖博士的研究课题前沿,期间所取得的成果丰硕,并为张爱铖博士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与会专家同时还就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今后的发展交换了意见。(研究生部)

附件下载: